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
冯伟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市 451191
一、引言
在消费升级与体验经济的双重驱动下,民宿已不再是简单的 “乡村住宿”,而是成为游客感受地域文化、体验生活美学的重要场所。人居环境作为民宿的核心载体,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居住体验与情感共鸣。艺术元素作为文化与美学的具象化表达,在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既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丰富空间层次,又能深度融合地域文化,形成独特的空间气质。本文基于民宿设计的现状与需求,系统分析艺术元素在民宿人居环境中的应用策略,为提升民宿的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提供新思路。
二、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艺术元素应用的重要性
(一)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现代游客对民宿的需求已超越 “遮风避雨” 的基本功能,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感染力,能够为游客营造富有诗意与温度的居住环境。例如,在民宿庭院中布置雕塑作品、在室内悬挂当地艺术家的绘画,可让游客在休憩中感受艺术的熏陶,缓解旅途的疲惫,获得心灵的放松。
(二)增强民宿的文化辨识度
在同质化严重的民宿市场中,文化辨识度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艺术元素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将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自然风貌等融入空间设计中。比如,云南纳西族民宿中运用东巴纸艺术装饰墙面,福建土楼民宿将夯土工艺与现代雕塑结合,既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又使民宿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三)促进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
民宿作为连接游客与当地文化的桥梁,其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元素应用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转化,如将民间剪纸、刺绣融入软装设计,将传统戏曲元素转化为空间符号等,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焕发新活力,实现了文化从 “保护” 到 “利用” 再到 “传承” 的良性循环。
三、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艺术元素的具体应(一)视觉艺术元素:构建空间美学框架
视觉艺术是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最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主要包括色彩、形态、材质等元素。在色彩应用上,应遵循 “源于自然、融入地域” 的原则,如江南水乡民宿多采用白墙黛瓦的素雅色调,呼应周边的河流与绿植;西北窑洞民宿则以黄土的赭石色为主,搭配红枣红、麦秆黄等乡土色彩,营造厚重的地域氛围。
形态设计方面,可将自然形态与传统艺术符号抽象化后融入空间。例如,民宿的门窗造型借鉴当地古建筑的雕花样式,家具线条模仿山峦的起伏或河流的蜿蜒;墙面装饰可采用手绘壁画,内容选取当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既丰富了视觉层次,又传递了文化内涵。
材质的选择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材质的运用能增强空间的亲和力与质感。浙江莫干山的许多民宿采用原木、石材、夯土等材质打造墙体与家具,保留材料的原始纹理,搭配藤编、竹艺等软装,营造出与自然共生的质朴美学;而云南的一些民宿则将普洱茶饼、树皮等特色材料作为装饰元素,既体现了当地的物产文化,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记忆点。
(二)听觉艺术元素:营造沉浸式氛围
听觉艺术元素在民宿人居环境中的应用,能够打破空间的寂静感,营造富有生命力的氛围。自然声景的引入是最常见的方式,如在庭院中设计水景,让潺潺流水声成为空间的背景音;在窗边种植竹林,风吹竹叶的 “沙沙” 声为室内增添自然意趣;部分民宿还会保留周边的自然环境音,如鸟鸣、虫吟、稻田里的蛙声等,让游客在夜晚伴着自然的韵律入眠。
人文声景的融入则能增强文化体验感。一些民宿会在公共空间播放当地的传统音乐,如安徽宏村的民宿播放黄梅戏选段,陕西袁家村的民宿播放秦腔唱段,让游客在听觉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还有些民宿会设置互动性的声音装置,如悬挂风铃(采用当地材料制作,如贝壳、陶瓷片),游客触碰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与参与感。
(三)触觉艺术元素:强化身体感知体验
触觉艺术元素通过游客与空间的直接接触,传递温度与情感,是提升居住体验的关键。在家具设计上,注重材质的触感差异,如原木家具的温润、石材地面的清凉、棉麻布艺的柔软,让游客在触摸中感受不同材质的质感;床品与窗帘的选择则以亲肤性为首要原则,采用当地的天然面料,如蜀锦、云锦、粗布等,既舒适又富有文化特色。
空间细节的触觉设计同样重要。民宿的门把手可采用手工锻造的铁艺,表面留有工匠的捶打痕迹;楼梯扶手选用打磨光滑的原木,边缘做圆角处理,既安全又能让游客在上下楼时感受到温润的触感;庭院中的石板路故意保留细微的凹凸纹理,游客行走时能感受到与城市光滑地面不同的乡土质感,增强对地域环境的感知。
(四)在地文化艺术元素:打造独特文化 IP
在地文化艺术元素是民宿区别于标准化酒店的核心优势,其应用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基因。民间工艺的融入是重要途径,如苏州的民宿将苏绣用于抱枕、桌旗的设计,四川的民宿用竹编工艺制作灯罩、隔断,贵州的民宿则将苗族银饰转化为墙面装饰或灯具挂件,这些工艺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承载着当地匠人的智慧与情感。
民俗活动场景的再现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地域文化。部分民宿会在公共空间设置民俗展示区,如展示当地的传统婚礼服饰、节庆道具、农具等,并通过场景化布置还原民俗活动的场景;还有些民宿会邀请当地艺人在庭院中表演,如皮影戏、木偶戏、民间舞蹈等,让游客在居住过程中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形成深度的情感连接。
四、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艺术元素应用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艺术元素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应避免过度堆砌导致空间杂乱。需根据民宿的定位与风格,精选与空间气质相符的艺术元素,做到 “少而精”。例如,极简风格的民宿适合运用少量的抽象艺术作品或自然材质,过多的装饰反而会破坏空间的简洁感;而文化主题民宿则可适当增加艺术元素的密度,但需注意元素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文化符号的混乱。
(二)地域性原则
艺术元素的选择应立足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避免盲目借鉴外来元素导致“水土不服”。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如陕北的安塞腰鼓、广东的榄雕、西藏的唐卡等,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既能体现民宿的地域特色,又能让游客感受到真实的文化氛围。同时,地域性原则也要求艺术元素的应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如山地民宿的艺术设计应呼应山峦的形态,海滨民宿则应体现海洋文化的特点。
(三)互动性原则
现代民宿设计越来越注重游客的参与感,艺术元素的应用应体现互动性。可通过设置可触摸的艺术装置、可参与的艺术创作活动等,让游客从 “旁观者” 转变为 “参与者”。例如,民宿可提供当地的手工材料(如陶艺泥、蓝染布料),让游客在入住期间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或在庭院中设置留言墙,邀请游客用绘画、文字等形式留下自己的感受,这些互动性的艺术设计既能增强游客的记忆点,又能为民宿积累独特的文化内容。
(四)可持续性原则
艺术元素的应用应符合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材料选择上,优先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天然材料,如竹木、藤草、再生纸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艺术创作上,鼓励采用当地的废弃材料进行再创作,如用旧船板制作家具、用废弃的酒瓶制作灯具,既降低了成本,又传递了环保理念。同时,艺术元素的设计应考虑耐久性,避免频繁更换造成资源浪费。
五、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艺术元素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艺术元素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艺术元素将逐渐融入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例如,通过投影技术在墙面呈现动态的地域文化影像,如四季变换的田园风光、当地的民俗活动场景;利用互动屏幕让游客查询艺术元素背后的文化故事,增强信息的传递效率;甚至可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在民宿中 “穿越” 到当地的历史场景中,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二)艺术元素的个性化定制
未来的民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差异化,艺术元素的应用也将趋向定制化。民宿主可根据目标客群的需求,邀请艺术家进行专属创作,如为亲子主题民宿设计卡通化的地域文化形象,为文艺青年群体打造具有实验性的艺术装置;同时,游客也可参与到艺术元素的设计中,如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房间的装饰画、抱枕图案等,实现 “千人千面” 的居住体验。
(三)跨界融合的艺术表达
艺术元素的应用将打破单一艺术形式的界限,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例如,将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设计能随着声音变化色彩的灯光装置;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转化为空间艺术,如以当地的诗词为灵感打造庭院景观;甚至将美食艺术融入环境设计,如餐厅的装饰与当地特色美食的造型、色彩相呼应,形成多维度的艺术体验。
六、结论
艺术元素在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提升民宿品质、传递文化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艺术元素的融合,以及在地文化艺术的创新表达,能够为游客营造富有美学内涵与情感温度的居住空间。在应用过程中,需遵循适度性、地域性、互动性与可持续性原则,避免形式化与同质化。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消费需求的升级,艺术元素的应用将呈现数字化、个性化与跨界融合的趋势,为民宿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元素应用,不仅是美学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生活方式的呈现。只有将艺术元素与地域文化、游客需求深度结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有灵魂、有温度的民宿空间,推动民宿产业从 “数量增长” 向 “质量提升” 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环境设计创新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5,46(01):139+160.
[2]罗友,杨欢,文碧启,等. 艺术元素在民宿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5,(01):36-38.
[3]祝陈心.复合生态系统理念下村居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24.DOI:10.27727/d.cnki.gwhxc.2024.000078.
[4]王俞君.基于量化情感技术(EEG)的石坡村人居环境感性评价与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24.DOI:10.27104/d.cnki.ghbjy.2024.0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