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作者

陈延玲

陕西交控宜富分公司 陕西省延安市 716200

引言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与物流效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交通荷载反复作用、降水侵蚀、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沥青路面易出现裂缝、渗水、抗滑性下降、结构松散等病害,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病害持续扩展,增加后期维修成本。传统养护模式多以病害发生后修复为主,被动应对往往难以逆转路面性能的衰减。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通过在病害显现初期或尚未发生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可有效阻断病害发展路径,维持路面各项技术指标状况的良好。

1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的概述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是指在公路路面结构尚未发生严重损坏,但出现轻微功能退化或潜在病害风险时,采用的一系列主动养护措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提前介入,改善路面防水性、抗滑性、结构整体性等关键性能,延缓老化进程,避免病害进一步恶化。与事后修复技术相比,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资源消耗少、综合成本低等优势。在沥青路面养护中,此类技术通过封水、补强、表面功能恢复等方式,针对性解决水分渗入、摩擦力不足、表层龟裂等问题,从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当前,随着材料科学与施工工艺的发展,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已形成多元化体系,涵盖封层技术、微表处技术、超薄磨耗层技术等多个类别,各类技术在适用场景、施工要求上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技术支撑。

2 公路养护中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

2.1 封层技术

在沥青路面长期使用过程中,雨水会渗入沥青混合料中,加速沥青路面老化,导致出现裂缝、结构松散等病害。封层技术是指在沥青路面表面铺设防水材料,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层,可有效阻止水分渗入沥青混合料内部,提升沥青路面防水效果,从而防止沥青混合料离析松散。目前常用的封层技术包括碎石封层、雾封层、稀浆封层等。

其中,碎石封层技术是一种通过在路面表层撒布碎石并喷洒乳化沥青形成防护层的施工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路面表层的密封性能和抗滑能力。在施工前,需对所选用的碎石进行严格筛选,粒径一般控制在 5~15mm 之间,并保证碎石的形状呈棱角状,以提高与乳化沥青的咬合作用[1]。碎石应彻底清理表面杂质,包括泥土、灰尘等,必要时采用高压水洗或机械清洁,确保碎石表面洁净且干燥,增强其与沥青的粘结能力。乳化沥青的选择需符合技术要求,其稀释比例和破乳时间需经过实验室测试确定,确保在施工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涂布性能和粘结能力。

雾封层技术以乳化沥青或专用雾封材料为核心,通过专用设备将材料以雾状形式均匀喷洒于路面表层,形成一层薄膜。该技术可封闭路面微小裂缝,阻止水分下渗,同时补充沥青组分,延缓路面老化,适用于表层轻度干燥、有细微裂缝但结构完好的沥青路面。施工时需严格控制喷洒量,过量易导致路面打滑,不足则难以形成有效密封;喷洒后需封闭交通至材料完全固化,通常需 4~6 小时,具体时间根据环境温度和湿度调整。

稀浆封层技术采用乳化沥青、细集料(砂或石屑)、填料(水泥、石灰等)与水按比例拌制成流态混合料,通过摊铺机均匀摊铺于路面,形成 3~10mm 厚的保护层。其流动性好、施工效率高,适用于预防路面表面松散、轻度龟裂及抗滑性下降等问题。施工前需检测混合料的稠度,确保摊铺时不出现离析;摊铺过程中需保持摊铺机匀速前进,保证厚度均匀,摊铺后无需碾压,依靠自然凝固成型,成型后需避免雨水冲刷,待强度达标后方可开放交通。

2.2 微表处技术

微表处技术是在稀浆封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预防性养护方法。该技术用具有一定级配的石屑或砂、填料(水泥、石灰、粉煤灰、石粉等)与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外掺剂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流动混合料,均匀洒布于路面上,再对其进行压实处理。微表处技术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抗滑性好、防水性强等特点,广泛用于预防沥青公路路面摩擦力不足、结构老化、表面渗水、路面龟裂等病害。在施工前,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搅拌机、摊铺机和辅助工具,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并适合施工条件。乳化沥青的检测需重点关注其乳化

性能、分离性和黏度指标,矿物填料的颗粒级配需符合技术规范,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2]。在摊铺阶段,施工机械需保持持续稳定的作业状态,避免因中断引发的材料离析现象。摊铺速度应根据路面长度、设备性能和混合料供给量灵活调整,确保混合料铺设厚度均匀且始终在 1~2mm 范围内。摊铺温度必须保持在 120 摄氏度以上,温度不足可能影响乳化沥青的流动性和表面成形,过高温度则可能导致乳化沥青过快破乳,影响最终性能。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喷洒层间粘结材料的均匀性,喷洒设备需保持一致的速度与压力,避免出现材料覆盖不均的问题。

摊铺完成后,需立即进行碾压操作,以增强混合料与路面的粘结力,碾压机的振动频率和行驶速度需根据路面特性调整,通常碾压 2~3 遍即可达到设计密实度。在施工细节方面,需特别关注边缘区域的施工质量,人工辅助设备应及时填补边缘可能出现的缺口或厚度不足情况,避免后续病害发生。在施工现场,严格禁止水分渗入施工区域,因为潮湿环境会导致乳化沥青固化延迟或性能降低。

2.3 超薄磨耗层技术

超薄磨耗层技术是一种高性能薄层技术,通过摊铺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既有路面上形成 8~10mm 厚的表层,以提升路面的抗滑性和耐久性。在施工前,必须对既有路面进行全面检查和处理,包括清理杂物、灰尘和松散材料,必要时采用高压风机或清扫车清理表面,确保基层干燥无污染[3]。同时,使用喷洒设备均匀喷涂改性黏层沥青,喷洒量需根据路面状况确定,一般控制在 0.3~0.5 升/平方米,黏层沥青的粘结性能应符合技术标准,以增强新铺层与基层之间的结合力。碾压环节直接影响表层密实度,一般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初压温度不低于 160 摄氏度,复压温度不低于130 摄氏度,终压至温度降至80 摄氏度以下;碾压次数通常为 3~4 遍,初压1 遍以稳定混合料,复压 2 遍增强密实度,终压1 遍消除轮迹,碾压时需避免压路机在同一位置停留,防止出现推移或起皱。施工完成后,需根据气温条件控制开放交通时间,一般需等待 2~4 小时,待混合料充分冷却硬化后放行,避免车辆碾压造成表层损伤。该技术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影响小,且能显著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在高等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养护中应用广泛。

结语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沥青路面病害发展初期,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能够有效延缓了路面性能衰减,降低了后期大修成本。微表处、超薄磨耗层、碎石封层等技术措施均可以有效提升路面的耐久性和抗滑性能,延缓路面病害的发展,保障行车安全。但是在具体技术应用中,需严格遵循施工规范,确保材料选择与工艺设计的科学性,以达到预期的养护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吉.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2025,(04):216-219.

[2]鲍龙.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研究[J].汽车周刊,2025,(01):67-69.

[3]许英杰.公路工程中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J].运输经理世界,2024,(3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