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孔群乐
兰山区文化馆 山东临沂沂水
引言
文化馆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在传承文化、服务大众、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职能。然而,面对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传统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线上活动常态化、文化消费习惯转变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化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群众文化工作新路径。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提出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推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1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内涵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凸显群众文化主体性,即始终以群众为中心。摒弃以往单向输出模式,高度重视群众参与性与互动性。通过搭建多样化文化平台,鼓励群众自主创作、组织活动,让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变为主角,激发文化活力。它积极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既传承经典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又引入流行音乐、数字艺术等现代形式。同时,将本土特色文化与多元外来文化有机结合,展现地方风情又吸纳世界文化精华。这种融合丰富了文化供给,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通过建设基层文化场馆、配送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同时,力求向全民广泛覆盖,无论城乡、年龄、职业,都能享受文化滋养。这一内涵打破了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的壁垒,使每个人都能在文化海洋中畅游,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2 当前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在信息化时代,群众文化工作遭遇传统文化服务模式的严峻冲击。如今,人们更倾向借助网络获取文化内容,传统线下文化活动参与度降低。线上文化平台资源丰富、传播迅速,相比之下,传统服务模式在形式、效率上略显滞后。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吸引群众重回线下,成为群众文化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当前,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显著趋势。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群众,对文化内容、形式偏好各异。有人钟情高雅艺术,有人偏爱民俗文化;有人渴望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有人则青睐沉浸式体验。这要求群众文化工作精准对接需求,提供丰富多元、量身定制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难度与挑战与日俱增。
3 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文化馆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通过建设智慧文化馆,构建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在线共享与互动服务。例如,某地文化馆搭建云上文化平台,注册用户超 10 万人,年均开展线上活动 200 余场。利用大数据分析群众文化偏好,精准推送课程、展览和活动信息,提升服务针对性与参与度。数据显示,个性化推荐使用户活跃度提升 30%以上,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发展。如云上文化馆、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平台,已成为推动群众文化服务升级的重要载体。以某市云上文化馆为例,其注册用户已达 20 万,年均开展线上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 300余场,覆盖人群超 50 万人次。通过建设数字资源库,整合图书、音视频、非遗资料等资源,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的文化服务。
3.2 品牌化运营
品牌化运营是提升文化馆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的重要策略。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如非遗进校园社区文化节等,增强文化服务的吸引力与延续性。例如,某地文化馆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 100 余所中小学,受益学生达 5 万人次;社区文化节年均举办 20 场,吸引居民参与超 10 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热情,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品牌化运营是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非遗进校园社区文化节等,增强活动的延续性和群众认同感。例如,某地文化馆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覆盖全市 80 余所中小学,参与学生超 3 万人次;社区文化节年均举办 15 场,吸引居民参与超 5 万人次,显著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与满意度,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3 多元化合作机制
多元化合作机制是推动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力量,形成协同联动的格局。例如,某地文化馆联合 10 余家本地企业设立文化基金,支持非遗传承项目;与学校合作开展文化+教育课程,覆盖学生 2 万余人;结合旅游线路推出文化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 15 万人次,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3.4 强化基层服务网络
强化基层服务网络是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例如,某省已建成县级文化馆 120 个、乡镇文化站 800 余个、村级文化室 2000 余个,实现 95%以上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推动文化下乡文化惠民工程落地,年均开展送戏、送书、送展等文化活动超 5 万场次,惠及群众超 3000 万人次,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基层服务网络是提升群众文化参与度与获得感的关键。通过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阵地。例如,某地已建成乡镇文化站 150 个、村级文化室 300 余个,覆盖率达 90% 以上。定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技能培训和读书活动,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2000 余场,吸引群众参与超 50 万人次,切实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3.5 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的核心。通过开展定期培训、交流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例如,某地文化馆每年组织专业培训 20 余次,覆盖人员超 500 人次;选派骨干赴先进地区交流学习 10 批次,参与人员 30 余人;同时建立基层实践基地,安排青年干部轮岗锻炼,年均参与人数达 100 人以上,有效提升了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保障。
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数字化转型、品牌化运营、多元合作、基层深耕、人才培育等多维度的探索与实践,文化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提升服务能力与影响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目标,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春.群众文化工作的破茧之路[J].文化产业,2024,(35):73-75.
[2]张力圆.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J].新传奇,2024,(21):117-119.
[3]鹿海波.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创新思考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0):256-258.
[4]刘哲甫.新时代文化馆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J].新传奇,2024,(20):120-122.
[5]徐学超.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中国民族博览,2024,(0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