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研究

作者

杨勇

身份证号:120102198904073213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持续扩张,线路交错、设备复杂程度不断攀升。传统分散式信息管理与独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调度协同困难,“信息孤岛” 现象突出,难以适应高密度、高效率的运营需求。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保障行车安全,深入研究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及其融合应用,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成管理体系

1.1 信息集成管理架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成管理架构采用分层分布式设计,涵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与应用层。感知层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列车运行状态、设备工况、客流数据等信息;网络层依托光纤、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确保信息高效、准确传递;平台层作为核心枢纽,运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与分析;应用层则将处理后的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界面,为运营调度、设备维护、乘客服务等提供决策支持。各层级通过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互联互通,打破系统壁垒。

1.2 数据处理与共享机制

轨道交通运营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型复杂、实时性强的特点。行车数据记录列车运行轨迹与速度变化,设备数据反映设施运行状态,乘客数据涵盖出行需求与行为特征。数据采集需兼顾传感器精度与系统兼容性,确保数据真实可靠。采集后的数据经清洗去除噪声与错误信息,转换为统一格式,再存储于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提取客流高峰规律、设备故障预警等关键信息,为运营优化提供依据。

1.3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多重安全威胁,黑客可能恶意篡改行车指令、窃取乘客隐私信息,严重威胁运营安全与公众权益。为此,需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采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访问关键系统;运用加密传输技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建立实时安全监测系统,通过入侵检测与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类安全事件的处置流程与责任分工,确保系统故障或攻击时快速恢复。

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2.1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组成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由列车自动监督(ATS)、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运行(ATO)三大子系统构成。ATS 系统负责制定列车运行计划,实时监控全线列车位置与状态,为调度人员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ATP 系统作为安全核心,通过轨道电路、应答器等设备实现列车定位,监督列车运行速度,确保列车不超过安全限速,并在必要时触发紧急制动;ATO 系统则依据 ATP 提供的安全速度与 ATS 下达的运行计划,自动控制列车牵引、制动与车门开关,实现列车自动驾驶。三大子系统通过车地通信网络紧密协作,车载设备与轨旁设备、控制中心之间实时交互信息。

2.2 列车运行控制关键技术

列车定位技术是运行控制的基础,卫星定位可提供全局位置信息,但在隧道等遮蔽环境中存在信号盲区;轨道电路定位通过检测轨道电流判断列车位置,精度有限;应答器定位则利用地面应答器与车载天线的信息交互,实现高精度定点定位,多种技术融合可提升定位准确性与可靠性。列车速度控制算法直接影响运行效率与安全性,牵引控制需兼顾加速性能与能耗,制动控制要确保列车精准停靠。车地通信技术从早期的感应环线发展到 LTE-M、5G,数据传输速率与稳定性大幅提升,为列车实时获取控制指令提供保障。

2.3 列车运行控制优化策略

基于客流预测的动态调整策略,通过分析历史客流数据与实时交通信息,预测不同时段、不同站点的客流需求,灵活调整列车运行计划,在高峰时段增加发车频率,平峰时段减少空驶能耗。节能运行控制策略利用再生制动技术回收列车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供其他列车或车站设备使用;同时,通过优化驾驶曲线,减少不必要的加减速操作,降低牵引能耗。面对设备故障、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应急控制策略启动备用设备与应急预案,如故障列车自动隔离、降级模式运行,确保行车安全。

三、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的融合与发展趋势

3.1 融合应用模式探索

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的融合,构建起双向赋能的应用模式。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整合多源数据,为列车运行控制提供丰富的决策依据,如通过客流数据优化列车发车时刻,利用设备状态信息提前调整运行策略。列车运行控制产生的实时数据,如列车位置、速度、设备运行参数,反馈至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用于优化调度决策、完善设备维护计划。基于信息融合的列车智能调度与协同控制模式,可实现列车群的动态优化控制,减少列车追踪间隔,提升线路通行能力,同时保障行车安全与准点率,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3.2 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注入新动力。物联网实现设备互联互通,实时采集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对数据深度挖掘,发现潜在规律;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智能决策,如自动预测设备故障、优化列车运行方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轨道交通系统,可模拟不同运营场景,辅助决策制定与方案验证。车路协同技术使列车与轨道基础设施、交通信号系统实现智能交互,提升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灵活性。随着 6G 技术的发展,更高速、低延迟的通信网络将进一步增强列车运行控制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推动轨道交通向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3.3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将朝着智能化、自主化运营方向迈进。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智慧轨道交通体系。在绿色低碳理念驱动下,节能型运行控制技术将广泛应用,如优化列车运行能耗、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跨区域、跨线路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成为趋势,实现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与一体化运营,提升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为乘客提供更便捷、高效、绿色的出行体验。

四、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成管理与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融合应用,对提升行业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的信息集成管理体系与列车运行控制策略,以及对两者融合模式与发展趋势的探讨,为解决现有运营难题、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实践应用的深入,城市轨道交通将逐步实现智能化转型,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廖青青.城市轨道交通检测数据系统构建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25):13-15.

[2]施聪,陆鑫源,孙杰,等.轨旁信号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体系[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26(06):239-243.

[3]施平望.城市轨道交通 BIM 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3,(03):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