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路径与策略探讨
李研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中心 云南镇沅 666500
在数字经济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强调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统筹整合,需要专项规划进行中长期的科学引导。目前,部分城市在智慧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统筹”,“重技术、轻治理”的问题。因此,构建系统科学、内容完整、具有操作性的专项规划体系,成为智慧城市高质量推进的关键抓手。
1 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定位与特征
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是引导城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科学治理、精准服务与高效运行的重要工具,具有战略引领、系统集成和操作指导等多重功能。其核心定位不仅在于构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更在于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提供顶层设计与路径支持。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战略性:专项规划需紧密对接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纲要、“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政策,明确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核心目标和阶段性成果,确保项目实施与国家战略协同推进。
第二,协同性:规划要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交通、生态、住房、能源等专项规划进行有机融合,强化“智慧+”的综合集成思维,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实施,打破“信息孤岛”与规划碎片化现象。
第三,技术导向性: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统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布局,在构建“感知—传输—分析—决策—反馈”闭环系统基础上,推动城市运行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驱动转变。
第四,动态更新性:针对技术快速演进、城市需求多元、治理形态复杂等特征,专项规划应建立滚动更新与动态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的可调整性与前瞻性,确保其在实施过程中具备灵活响应与持续优化的能力[2]。
2 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路径设计
2.1 构建全域覆盖的数字底座
专项规划首要任务是统筹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与能力建设,构建城市智慧运行的技术支撑体系。应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核心,联动数据资源平台、物联感知网络、城市级通信管网等关键基础设施,形成“统一架构、分级部署、动态更新”的城市数字底座格局。特别是以“一中心(数据中枢)+一张网(感知体系)+一平台(运营指挥平台)”为支撑,实现城市数据的全量采集、统一治理、安全流通和高效调用。
2.2 明确智慧功能空间布局
结合城市功能区划与发展定位,专项规划应引导智慧化建设从“点状试验”向“片区集成”过渡。应重点聚焦核心城区、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城市更新区等关键区域,实施差异化智慧赋能。例如在老旧小区推进智慧安防、智慧养老与能耗管理系统,在产业园区推动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与能效监控深度融合,实现“功能匹配、适度超前、示范带动”的空间布局体系。
2.3 强化重点场景系统集成
专项规划要围绕民生高频、城市痛点领域,明确重点建设的智慧应用场景,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城市大脑等,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平台”数据和服务集成。通过统一接口规范和运营调度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提升多部门协同治理与事件处置能力。同时,应针对城市老龄化、应急管理、气候变化等复杂问题,纳入“感知—分析—预测—响应”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增强城市系统的弹性与韧性。
2.4 推进智能治理机制设计
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治理模式的革新。专项规划应同步设计与技术体系相匹配的智慧治理架构,明确数据采集权责、共享权限、监管路径,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应探索“数字孪生城市 +AI 智能引擎”驱动的城市运行模式,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预测预警和智能调度,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市民服务体验。
3 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策略建议
3.1 因地制宜制定分层目标体系
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智慧城市规划不应“一刀切”。应依据各地现状与发展潜力,将城市划分为“基础型—提升型—引领型”三类,分别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3]。基础型城市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平台为主;提升型城市以拓展智慧场景、打通数据壁垒为重点;引领型城市则聚焦智能决策、城市数字孪生等先进模式,推进全域智能化转型。通过“分类引导、梯次推进”,实现全国智慧城市协同而有序发展。
3.2 强化技术牵引与场景驱动协同推进
智慧城市发展既要有技术的深度支撑,也要紧贴群众的现实需求。规划过程中应在系统分析城市发展痛点的基础上,前瞻部署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在城市运行中的应用潜力;同时聚焦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高频场景,通过试点先行逐步复制推广,实现“以技促用、以需导技”的良性互动,提升智慧城市的实用性与人民获得感。
3.3 完善制度保障与标准规范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统一、科学、可执行的制度支撑。专项规划应同步构建包括数据管理制度、平台接口规范、隐私与信息安全机制在内的技术标准体系,明确数据权属与共享边界,保障数据可管可控。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住建、工信、发改、公安等职能部门的协同管理能力;配套设立项目管理机制、财政支持制度、成效评估机制等内容,推动智慧城市规划从“纸上蓝图”向“落地实景”转化。
3.4 推动“规划—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联动
智慧城市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运营系统,而非一次性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应覆盖项目前期设计、建设实施、平台运维、服务升级等全生命周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与责任主体。鼓励引入“规划-试点-评价-反馈-优化”的动态更新机制,保障技术与需求同步演进。后期运营阶段,应加强对平台系统的运营维护能力建设,推动形成“边运行、边改进、边升级”的良性闭环,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价值释放[4]。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我国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科学完善的专项规划则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城市转型的双重挑战,专项规划不仅要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需深入系统集成、场景落地与治理创新等核心环节。通过构建科学的路径体系、因地制宜的目标模式、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机制,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联动设计,智慧城市规划方能真正实现从“愿景蓝图”走向“落地成景”。未来,应不断强化规划执行力与评估机制,增强智慧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包容性与韧性,切实提升城市运行效能与市民生活质量,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参考文献:
[1]张亨明,章皓月.城市智慧化治理的实现路径与策略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9(06):52-59.
[2]周伟,刘劲松.智慧城市发展路径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3): 54-60.
[3]秦凌,李梦垚,王维,等.新基建背景下详规层面的智慧城市 专项规划路径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2):35-37.
[4]朱荣华,王晓冬.数字中国背景下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实现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23(2): 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