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培养路径

作者

伍桢妮

昆山开发区夏驾河小学

引言

小学语文文本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与语言智慧,文本解读不仅是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发展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与多元判断,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能打破 “ 教师主导解读、学生被动接受” 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从 “ 被动倾听者” 转变为 “ 主动探究者” ,在分析、质疑、反思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个性化解读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培养中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理念固化,忽视思维引导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将文本解读视为 “ 传递标准答案” 的过程,过度强调文本的 “ 权威性” 与 “ 唯一性” ,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讲解文本主旨、段落大意与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未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空间,导致学生形成 “ 依赖教师解读” 的思维定式,缺乏主动分析与判断的意识,难以从多元视角理解文本内涵。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探究设计

在文本解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 “ 逐段分析 + 问题提问” 的单一模式,问题设计多为 “ 封闭性” “ 记忆性” 问题,如 “ 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缺乏 “ 开放性” “ 探究性” 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学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设计,如小组讨论、辩论、情境模拟等,学生难以通过互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无法在质疑、论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培养流于形式。

(三)评价标准单一,抑制个性表达

当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评价中,部分教师仍以 “ 是否符合标准答案”“ 是否与教师解读一致” 为核心评价标准,忽视对学生解读过程、思维逻辑与个性化表达的关注。若学生提出与 “ 标准答案” 不同的解读视角,或质疑文本中的观点,往往难以获得认可与引导,反而可能被否定,导致学生不敢表达独立见解,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的勇气与能力,文本解读陷入 “ 千篇一律” 的困境。

二、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的核心培养路径

(一)革新教学理念,树立 “ 思维优先” 意识

教师需打破传统 “ 知识传递” 的教学理念,树立 “ 思维优先” 的教学意识,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文本解读全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文本的多元解读空间,摒弃 “ 标准答案” 的束缚,明确文本解读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同时,教师需转变自身角色,从 “ 解读主导者” 转变为 “ 思维引导者” ,通过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达见解,引导学生在分析、反思中深化文本理解,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设计探究性解读活动

教师需创新文本解读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性活动,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锻炼的平台。一方面,设计 “ 开放性探究问题” ,如 “ 你认为文本中的这个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 如果从另一个角色的视角看待这件事,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跳出 “ 被动接受” 的思维模式,主动分析文本细节,提出独立见解;另一方面,开展 “ 互动探究活动” ,如组织小组辩论,围绕文本中的争议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学会论证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观点,提升理性分析与表达能力;此外,可引入 “ 文本对比解读” ,将主题相似或观点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培养多元思考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关注思维过程与个性

构建 “ 多元、开放” 的文本解读评价体系,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导向支持。评价内容上,突破 “ 结果导向” ,兼顾学生的解读过程、思维逻辑与个性化表达,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提出合理质疑、是否能通过文本细节论证观点、是否能从多元视角分析文本,而非仅关注 “ 答案是否正确” 。评价方式上,采用 “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自评反思自己的解读思路,通过互评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在互动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语言上,注重 “ 激励性”与 “ 指导性” ,对学生的独立见解与质疑精神给予肯定,对思维过程中的不足给予具体指导,鼓励学生持续优化思维方式。

三、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培养中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师批判性思维素养培训

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学校需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批判性思维理论知识、文本多元解读方法、探究性教学活动设计技巧等,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念与方法;同时,通过教学观摩、案例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实际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阅读批判性思维相关书籍、参与教学研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专业支持。

(二)精选适宜文本,搭建思维培养载体

文本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需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精选适宜的文本素材。优先选择具有 “ 多元解读空间” 的文本,如蕴含争议观点、复杂情感或开放结局的课文,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空间;同时,可引入课外拓展文本,如儿童文学、寓言故事、新闻片段等,这些文本贴近学生生活,且包含丰富的思维探究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文本选择过程中,需避免选择内容单一、观点绝对的文本,防止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营造宽松氛围,激发思维表达勇气

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前提,教师需在课堂中营造 “ 尊重差异、鼓励质疑” 的氛围。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解读视角,即使学生的见解与常规解读不同,也需耐心倾听,避免直接否定;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应引导全班共同探讨,而非简单给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被重视。同时,通过建立 “ 无批评” 交流规则,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嘲笑他人的观点,不畏惧表达错误,让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敢于尝试、乐于思考,逐步提升批判性思维的勇气与能力。

结束语

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教学理念固化、方法单一、评价标准僵化等问题,需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核心路径加以解决,同时借助教师素养培训、文本精选、氛围营造等保障措施,确保培养工作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潘端庄. 小学语文审辩式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25, (18): 183-185.

[2]刘惠燕. 以阅读为基,育批判思维:小学语文教学新探索[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5, (23): 42-43.

[3]杨淑琴. 群文阅读下小学语文历史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教育, 2025, (16):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