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功能性写作的"场域重构"
李歆棋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新课标” 提出“ 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旨在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由此可见,重构学习场域是生活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要素。构建功能性写作场域,需以学生的基础表达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入校园生活、家庭场景、社会交往等真实素材,遵循学生认知逻辑创设、覆盖完整写作过程的生动情境,让学生观察、构思、书写、修改、分享等,获得基础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和生活经验,提升用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思辨,建构实用场域
“ 新课标” 中多次提及“ 情境” 一词,涉及学习、生活、交际等多个方面。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主要有“ 课堂学习情境” “ 日常体验情境”和 “ 生活实践情境” 。其中, “ 生活实践情境” 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且包含了前两种情境的部分内涵。而“ 功能性写作”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中主要体现为看图写话、简单书信和日常应用文体写作,属于基础写作教学范畴。因此,在重构功能性写作教学场域时,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充分把握场域中的情境特性,将其融入功能性写作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提升写作能力。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 “ 写留言条” 功能性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收集学生 “ 找不到家人” 的真实经历,搭建 “ 放学后妈妈没来接” 的沉浸式情境。课堂上教师扮演保安叔叔,手持 “ 传达室” 标识牌,对举手的学生说“ 小朋友,你妈妈电话打不通,要不要写张纸条我帮你转交?” 被点到的学生在 “ 田字格纸条” 上书写,然后教师引导全班观察“ 如果妈妈傍晚才来,纸条上该写清哪些事才不会让她着急?” 并提出相关建议,如,补充“ 我在教室写作业” 、 “ 请妈妈别担心” 等。教师展示两张范例:一张只写 “ 妈妈我等你” ,另一张注明 “ 2点 30 分于传达室”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要求,明白讲清楚 “ 时间、地点” 的重要性。课后,学生在家庭群里尝试写 “ 提醒爸爸买文具” 的留言条,家长将回复截图发到班级相册。
在功能性写作教学中,教师通过搭建生活实践情境,建构思辨场域,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学习习作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掌握留言条的格式和写法,并把所学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如,记录家庭购物清单、给同学写通知、向老师咨询问题、写倡议书呼吁同学爱护校园环境等方面,在功能性写作中体会“ 切实实用” 的学习价值。
二、对比分析,提升写作素养
在功能性写作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本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发现语言表达特质,理解文字运用的规律,学会在具体情境中选用恰当的语言,提高写作质量。
以“ 通知” 写作为例,通知是传递信息、协调行动的重要工具,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通过对比学生的范例,重构教学场域,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掌握写作要点。如,对比两篇学生写的“ 校园通知” ,第一篇是 “ 明天有活动,大家来参加。” 第二篇则是 “ 各位同学:本周星期五下午两点,学校将在操场举行‘ 校园科技节’ 活动,请各班同学准时到达操场集合,自带小凳子。望周知。” 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鼓励学生对比这两篇通知,提出问题“ 第二篇通知比第一篇多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讨论对比中明确第二篇好在哪里,明确活动通知的写作要素。体会“ 望周知” 等功能性文本中得体语言的运用效果,明白文字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信息传递的关键作用。通过将教学场域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实际场景中。让学生在对比和思考中明白,功能性文本写作不是简单地套用格式,而是要根据生活实际需求,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意识到只有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考虑接收者的需求,才能写出实用的功能性文本。
生活教育视域下,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比练习不同文本,如,对比自己的作文与范文,找出在遣词造句上的差距;对比不同作家描写同一事物的文字,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通过对比分析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写作素养,写出更符合生活实际需求、更具表现力的功能性文章。
三、构建支架,促进能力进阶
教学支架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情境下融合阅读、对话、写作及环境等要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方法与策略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合适的支架,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写作技巧,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常见的教学支架有范例、提纲、问题、图表等。
比如,构建范例支架。在“ 写书信”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封规范的书信范例,让学生观察书信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和日期等部分在信中的位置和写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范例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快地掌握书信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再如,构建提纲支架。以记录一次班级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提纲支架: ① 活动的时间和地点; ② 参加活动的人员; ③ 活动的主要过程; ④ 活动中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地方; ⑤ 活动结束后的感受。让学生按照提纲来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进行写作,帮助学生理清事件的脉络,让写出的内容更有条理。又如,构建问题支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张请假条的范文,然后提出问题: ① 请假条是写给谁的? ② 请假的原因是什么? ③ 请假的时间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请假条的关键要素,让他们明白写请假条时要把这些重要信息写清楚。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张请假条,巩固所学知识。
在小学功能性写作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要素的教学支架(如范例、提纲、问题等),通过范例支架让学生掌握书信格式,借助提纲支架梳理班级活动记录思路,利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明确请假条关键要素等,能为学生提供思路、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写作技巧、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结语
在小学语文生活教育下的功能性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生活情境的特性,搭建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场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通过重构场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文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提升功能性写作能力,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勇.让儿童习作充满“ 语用” 价值——小学“ 功能性写作教学” 的 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4(1):18-23
[2]张爽.功能性写作:“ 面向事物本身” 的真性表达[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28-29.
[3]蔡文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语文“ 功能性写作” 教学的思考--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2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