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成本超支的原因剖析与控制措施

作者

宋芙蓉

身份证:371428198601141060

摘要:市政工程建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成本超支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剖析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中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重点探讨管理不完善、材料价格波动和施工变更等因素对造价控制的影响。同时,针对性提出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完善合同管理机制、强化材料采购控制和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通过系统分析与有效策略的结合,为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提供科学指导,进一步提升项目经济性和管理效率。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管理;成本超支

一、市政工程成本超支原因剖析

(一)预算编制不准确

预算编制的不准确性是市政工程成本超支的根本原因之一。在预算编制阶段,由于设计单位对工程量和施工难度估计不足,常导致工程量计算偏差和费用预测误差。在实际操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对施工现场实际条件的全面考量,如地质条件复杂性和气候变化对施工进度的影响。此外,预算人员在计算工程量时,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忽视了工程特殊性,导致预算报价与实际成本差异较大。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预算审核机制,预算文件在报批和审核环节未能进行有效校核和验证,进一步加剧了成本超支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预算的滞后性和更新不及时,难以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变化和施工方案调整,从而造成预算成本远超预期。

施工变更与签证管理不规范

施工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不规范是导致成本超支的重要因素。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规划调整、设计变更或施工条件变化,往往需要进行现场变更和调整操作。然而,在实际管理中,施工变更和签证流程不严格、不规范,甚至存在先施工后签证的现象,导致变更成本难以有效控制。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实施中,为了获取更高利润,故意提出变更申请,甚至夸大施工难度,增加变更成本。在签证审核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核查机制和管理规范,导致签证流程过于随意和主观,给不合理成本支出提供了机会。由于缺乏统一的变更管理制度,部分项目在变更签证后,未能及时进行造价调整和预算更新,进一步增加了成本超支的隐患。

材料价格波动及采购管理薄弱

材料价格波动是市政工程成本超支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市政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材料价格在项目实施期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宏观经济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环节,因缺乏科学的市场价格预测机制,难以合理制定采购计划。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由于前期物资储备不足或采购合同未能有效锁定价格,导致价格上涨时采购成本增加。在采购管理上,供应链管理不完善,材料供货不及时或质量不合格,进一步导致成本增加。由于采购制度不健全,缺乏集中采购和批量采购策略,造成小批量采购成本较高,采购资金控制难度增大,进一步加剧了成本超支风险。

二、市政工程成本超支控制措施

(一)加强预算编制及审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和严格的审核机制是控制成本超支的关键。预算编制应基于现场勘查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算。应构建预算审核制度,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交叉审核,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预算管理中,注重动态调整机制,实时跟踪市场价格和材料成本变化,及时调整预算方案。在预算文件归档和管理上,实行电子化管理模式,确保预算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识别预算偏差和异常变化,为造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预算编制奖惩机制,激励预算人员提高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有效降低预算误差带来的成本超支风险。

规范施工变更及签证管理流程

规范施工变更管理是有效控制成本超支的重要环节。在施工变更管理中,应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和管理规范,确保变更申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变更方案制定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和经济分析,避免因变更不当而导致成本增加。在签证管理中,应实行双人审核和多级把关机制,防止签证审批过程中的人为主观性。对涉及重大变更的工程,进行成本效益评估和风险分析,科学决策是否执行变更。为提升变更管理透明性,构建变更台账管理系统,对每次变更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对变更事项进行全面复核和绩效评估,确保变更支出合理合法,防范虚假变更和违规签证行为。

优化材料采购及价格风险管理

材料采购管理在成本控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计划,根据市场行情和项目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通过集中采购和批量采购模式,降低采购成本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在采购合同管理中,明确材料价格调整机制和违约赔偿条款,确保供货稳定性和价格合理性。在供应商选择环节,实行公开招标和综合评估,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可靠。在物资管理上,构建智能化仓储系统,实时监控物资库存和出入库状态,降低材料浪费和积压。在合同履行阶段,加强对供货质量和交付时效的监督检查,确保材料采购和供货全过程可控。

加强施工现场成本控制与管理

施工现场是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应通过全面管理提升成本控制效果。在施工计划制定阶段,严格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合理配置人力、物资和机械资源。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和成本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确保项目进度和成本控制同步进行。在质量管理中,严控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避免因质量返工而增加成本。对现场突发事件进行应急预案设计,及时处理施工异常,减少意外费用支出。通过引入数字化施工管理系统,实现成本核算和风险监控的实时化和透明化。

结束语:在市政工程实践中,针对成本超支采取的系列控制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加强预算编制及审核机制后,预算准确性大幅提升,有效减少了因预算偏差导致的成本超支。规范施工变更及签证管理流程,杜绝了不合理变更与违规签证,使成本支出更加合理。优化材料采购及价格风险管理,稳定了材料供应,降低了采购成本。加强施工现场成本控制与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减少了质量返工和意外费用。通过这些努力,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得以优化,成本超支风险显著降低,有力保障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城市建设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郭俊.市政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工程项目管理,2023(01):15-20.

[2]李晓娟.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造价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21(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