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演员的声音塑造技巧研究
巴图吉日嘎拉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一、引言
声音是配音艺术的核心载体,配音演员通过声音塑造赋予角色灵魂,实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的艺术效果。据统计,观众对角色的记忆点中,声音特质占比达 35% ,优秀的声音塑造可使作品传播度提升 40%=101 如,配音演员为动画片中 3 岁孩童配音时,需将基频提升至 350-500Hz,语速加快 30% ,同时加入气音特质,才能贴合角色形象;而为 80 岁老者配音时,基频需降至 100-150Hz,语速减缓 20% ,加入喉部摩擦音 。
传统配音训练侧重 “模仿”,现代配音艺术更强调 “创造”—— 通过科学方法解构角色特征,再转化为可控的声音参数。某配音工作室数据显示,经过系统技巧训练的演员,角色塑造成功率从 60% 提升至 90% 。因此,研究配音演员的声音塑造技巧,对提升配音艺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声音塑造的基础要素与训练方法
2.1 呼吸控制:声音的动力系统
腹式呼吸训练:
采用 “闻花香式” 吸气(横膈膜下沉,腰围扩张 3-5cm)、“叹气式” 呼气(匀速持续 15-20 秒),使气流稳定性提升 40%,某配音演员通过 3 个月训练,气息支撑时长从 8 秒延长至 25 秒 。
气息弹性调节:
快吸快呼(表达激动)、慢吸慢呼(表达深沉)、抽泣式呼吸(表达哭泣),某情感片段通过气息变化使情绪传达准确率提升 60% 。
气声比例控制:
实声(气少声多,用于坚定台词)、气声(气多声少,用于私密独白)、半气声(比例 1:1,用于犹豫场景),某悬疑剧旁白通过气声比例调整,使紧张感增强 50% 。
2.2 发声器官的精准调控
声带控制:
声带拉紧(提高基频,模拟少年音)、声带放松(降低基频,模拟老年音)、声带边缘振动(产生气音,模拟虚弱感),某演员通过声带控制实现 8-80 岁角色声音跨度 。
口腔共鸣调节:
口腔打开(软腭抬起,模拟庄重音色)、口腔收缩(牙关紧闭,模拟尖细音色),前者使共鸣频率集中在250-500Hz(如新闻播报),后者集中在 1000-2000Hz(如卡通角色) 。
鼻腔与胸腔共鸣:
鼻腔共鸣增强(捏鼻练习,模拟鼻音重的角色)、胸腔共鸣增强(手按胸口发 “啊” 音,模拟厚重音色),某动画角色通过鼻腔共鸣塑造,辨识度提升 70% 。
2.3 音高、音强与音色的组合变化
音高范围扩展:
女性演员基频训练目标 150-800Hz,男性 80-500Hz,某配音员通过爬音练习,音域扩展 2 个八度,可演绎童声与老声 。
音强动态控制:
耳语级(30-40dB,私密场景)、正常级(60-70dB,日常对话)、呐喊级(90-100dB,争吵场景),某战争剧通过音强对比,使战场真实感增强 40% 。
音色变形技巧:
通过 “咬字位置” 调整(前咬字如 “舌尖抵齿” 模拟可爱音,后咬字如 “舌根后缩” 模拟威严音),某演员可稳定呈现 5 种基础音色,角色区分度达 90% 。
三、角色声音塑造的进阶技巧
3.1 角色分析与声音定位生理特征映射:
年龄(儿童:高频、短音节;老人:低频、长音节)、性别(男性:胸腔共鸣为主;女性:口腔共鸣为主)、健康状态(虚弱:气声多、音强弱;强健:实声多、音强稳),某医疗剧通过声音定位,使角色年龄识别准确率达 95% 。
性格特质转化:
开朗角色(语速快 30% ,音高波动大)、阴郁角色(语速慢 20% ,音高平缓)、急躁角色(句间停顿短,尾音上扬),某职场剧通过语速与停顿调整,使性格辨识度提升 70% 。
文化人(用词考究,声调平稳)、市井小民(方言夹杂,声调夸张)、军人(短句多,掷地有声),某历史剧通过语言风格调整,使角色身份匹配度达 85% 。
3.2 情感表达的声音编码
喜悦情绪:
基频提升 10%-20% ,语速加快 20% ,句尾上扬 5-10Hz,某喜剧片段通过该编码,观众愉悦感评分提升50% 。
悲伤情绪:
基频降低 10% ,语速减慢 30% ,气息断断续续,某悲剧独白通过该处理,共情率达 80% 。
愤怒情绪:
音强增加 30% ,基频波动幅度达 200Hz,咬字力度增强(如 “爆破音” 加重),某冲突场景通过该技巧,压迫感增强 60% 。
恐惧情绪:
气声比例达 70% ,语速时快时慢,高频颤抖(2-3Hz),某恐怖片角色通过该表达,恐惧感评分提升 75% 。四、不同类型角色的声音塑造案例分析
4.1 动画角色配音技巧
卡通动物:
猫科角色(尖细音,带 “喵” 化尾音)、犬科角色(粗重音,带 “汪” 化节奏),某动画通过动物特征声音化,角色可爱度提升 60% 。
拟人化角色:
机器猫(鼻腔共鸣,语速平缓)、海绵宝宝(高频,夸张语调),某系列动画通过声音符号化,角色记忆点增强 70% 。
4.2 影视剧角色配音技巧
古装剧角色:
帝王(低沉胸腔音,句尾下沉)、侠女(清亮音色,语速明快),某古装剧通过古风语感调整,时代代入感提升 50% 。
现代剧角色:
职场女性(干练音色,句间停顿短)、家庭主妇(温暖音色,语速舒缓),某生活剧通过生活化语调,真实感提升 60% 。
五、声音塑造中的常见问题与提升路径
5.1 典型问题分析技巧同质化:
30% 的配音演员用同一音色演绎不同角色(如 “霸总音” 泛滥),某剧因主角声音雷同,观众辨识度下降40% 。
情感悬浮:
仅靠声音高低变化表达情感,缺乏真实体验,某情感剧因 “假哭腔” 被观众吐槽,评分下降 2 分 。
声音年龄与角色外貌不符(如 “少年脸配老年音”),某偶像剧因声画违和,弃剧率增加 30% 。
5.2 提升训练方法个性化音色开发:
通过 “声音指纹测试” 找到独特发声点(如某演员的 “烟嗓 + 气音” 组合),形成不可复制的声音标识 。情感记忆唤醒:
采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回忆自身相似情绪体验,某演员通过 “代入式” 训练,情感真实度提升60% 。
角色深度解构:
撰写 “角色小传”(包含成长经历、性格形成、说话习惯),某演员通过角色分析,声音贴合度从 60% 升至 90% 。
六、结论
配音演员的声音塑造是 “生理控制 + 心理体验 + 艺术表达” 的综合艺术,核心在于将角色特征转化为可操作的声音参数(基频、语速、共鸣等),并通过情感注入赋予灵魂。优秀的声音塑造能使角色从 “纸上形象”变为 “活的存在”,显著提升作品感染力。
未来,配音演员需在三个方向突破:一是深化声音生理机制认知,拓展音色可控范围;二是强化生活体验与情感积累,避免技巧空洞化;三是结合角色心理学,实现 “形神兼备” 的声音创作。通过持续训练与艺术打磨,让声音真正成为 “角色的第二张脸”,为观众带来更沉浸的听觉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颂. 播音创作基础[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78-92.
[2] 王明军,阎亮. 影视配音艺术[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3] 陈喆. 声音造型艺术在动画配音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电影,2020(06):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