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水质监测与处理技术

作者

屈英辉

身份证号:13010719951110****

摘要:市政给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监测与处理技术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水质监测是保障供水安全和排水达标的关键环节,而处理技术则是应对水质问题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系统;水质监测;处理技术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成为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水质作为给排水系统的核心要素,其监测与处理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供水安全和排水达标。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深入研究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水质监测与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质监测在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保障供水安全

在市政给水系统中,水质监测是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的核心手段。饮用水的水质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监测体系来保障其安全性。监测指标包括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化学指标(如重金属含量、有机物浓度)以及感官性状指标(如色度、浊度)。这些指标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水源污染、管网泄漏或处理工艺失效等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检测水中的余氯含量,可以有效控制微生物的滋生,确保供水的微生物安全性。

(二)确保排水达标

在市政排水系统中,水质监测是实现排水达标排放的重要保障。城市排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其成分复杂且污染物浓度较高。通过水质监测,可以准确掌握排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从而为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调整提供依据。例如,监测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₃-N)和总磷(TP)等指标,能够帮助污水处理厂优化生物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确保排水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二、市政给排水系统水质监测技术

(一)常规监测指标与方法

在市政给排水系统中,常规水质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微生物指标、化学指标和物理指标。微生物指标如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等,是评估饮用水卫生状况的关键因素,其检测通常采用多管发酵法或滤膜法,通过检测水样中特定微生物的数量来判断水质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化学指标则涵盖了重金属(如铅、镉、汞)、有机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营养物质(如氨氮、总磷)等,这些指标的检测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用于重金属检测,高锰酸钾滴定法用于COD测定。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色度、浊度等,这些指标的检测相对简单,通常通过仪器直接测量获得。

(二)新型监测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水质监测技术不断涌现,为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水质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现代水质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多种水质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如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等。这些传感器通常基于电化学原理或光学原理,通过与水样直接接触,快速响应水质变化,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平台。例如,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溶解氧传感器能够在几秒内完成测量,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也在水质监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目标污染物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对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检测。例如,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水中的农药残留,其检测限可达到纳克级别,远低于传统化学分析方法。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还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近年来,物联网(IoT)技术与水质监测的融合也为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在给排水管网中布置大量传感器节点,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质的分布式监测和数据的远程传输。监测数据被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后,能够快速识别水质异常变化并发出预警。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结果,预测未来水质变化趋势,为给排水系统的运行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三、市政给排水系统水质处理技术

(一)给水处理技术

市政给水处理的目标是将原水(如地表水、地下水)转化为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传统给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四个环节。混凝是通过添加混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聚集成较大颗粒,便于后续沉淀去除。沉淀过程则利用重力作用,使颗粒在沉淀池中沉降分离。过滤通常采用石英砂、活性炭等滤料,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的细小颗粒和有机物。消毒环节则通过氯气、二氧化氯或紫外线等手段,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

然而,随着水源污染的加剧和水质标准的提高,传统工艺已难以满足现代给水处理的需求。深度处理技术应运而生,主要包括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和膜分离技术。臭氧氧化能够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色度和异味,同时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活性炭吸附则利用其多孔结构,吸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余氯,进一步提升水质。膜分离技术(如超滤、纳滤和反渗透)通过物理筛分作用,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和微生物,出水水质稳定且优良,尤其适用于高污染水源的净化和海水淡化。

(二)排水处理技术

市政排水处理技术旨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可回用水平。排水处理工艺通常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主要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如格栅、沉砂池和初沉池等设施。二级处理则以生物处理为核心,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常见的生物处理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氧化沟工艺。活性污泥法通过曝气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去除部分氮、磷等营养物质。生物膜法则利用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膜,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氧化沟工艺结合了曝气和沉淀功能,具有处理效果稳定、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随着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要求的提高,三级处理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三级处理主要针对污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和残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采用化学沉淀、过滤、吸附和膜分离等工艺。例如,化学除磷通过向污水中投加铁盐或铝盐,使磷酸根与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物,从而去除污水中的磷。反硝化滤池则利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实现对污水中氮的深度去除。此外,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将膜分离与生物处理相结合,通过超滤膜的截留作用,实现污泥与水的分离,出水水质优良,可直接回用于城市杂用水或景观用水。

结论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水质监测与处理技术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排水达标的关键环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深度处理技术与资源回收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水质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仍需进一步优化监测与处理技术,以应对复杂水质和更高标准的水质要求。未来,应加强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推动市政给排水系统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中亚,郭翔,戴晶,倪帼迎.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8):61-63.

[2]严建虎.城市市政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与管理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6):91-93.

[3]朱巧霞.市政给排水施工中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