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承视角下宜昌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与建设路径研究
谭萍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一、引言:
宜昌,恰如一颗镶嵌在长江中上游分界线上的璀璨明珠,其战略地位与文化价值尤为突出。从地理上看,宜昌位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交汇处,“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长江冲出崇山峻岭、进入江汉平原的“咽喉”之地,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工程即坐落于此,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之都”。从文化上看,宜昌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带,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峡江风情、纤夫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在此积淀深厚。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文化禀赋,赋予了宜昌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承上启下、联动东西”的特殊使命。本研究将立足于宜昌的地理文化特点与优势,探讨其如何在新时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实现可持续的保护与建设。
二、宜昌段长江文化的文脉内核
宜昌段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根植于其鲜明的地理特征与深厚的历史文脉,二者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了其文化“家底”的核心。
诗祖流芳的屈原文化:宜昌秭归是屈原的故里。屈原及其《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和“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屈原文化是宜昌最耀眼、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可或缺的精神高地。
民族和睦的昭君文化:兴山县是王昭君的故乡。“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象征着民族团结、和平交流与文化融合。昭君文化所蕴含的“和合”理念,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高度契合,为长江文化增添了柔美、包容与和平的底色。
荡气回肠的峡江文化:千百年来,人类在与险峻峡江的共处与抗争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川江号子(峡江号子)是纤夫们用生命谱写的劳动交响,是其坚韧不屈精神的呐喊;沿江古栈道、古悬棺、古镇(如屈原镇、嫘祖镇)等历史遗存,记录着峡江千年的人文历史变迁。
兼容并蓄的巴楚文化交融:宜昌地处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地带,两种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既浪漫狂放又质朴悍勇的地方文化特色。这在民俗、歌舞、饮食、方言等方面均有深刻体现,形成了文化上的“过渡带”和“融合区”特征。
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层积,如同一条条彩线,共同编织出宜昌段长江文化锦绣斑斓的图景,为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与源泉。
三、可持续保护与建设的路径探讨
结合宜昌地理优势和文化特点,宜昌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可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融合创新”的原则,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坚守底线,实施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
国家文化公园的基底是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将生态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1)强化流域生态治理:持续推进长江岸线整治、水土保持、库区消落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工作,守护好绿水青山。
(2)建设生态廊道:依托长江干支流、山脊线、交通线,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廊道系统,为动植物迁徙提供通道,同时也可作为慢行游览线路。
(3)推行绿色低碳发展:公园内的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应全面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零碳”或
“近零碳”文化公园示范区。
(二)深挖价值,构建多层次文化传承体系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与建设中,其核心任务是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多层次文化传承体系。
(1)加强考古研究与价值提炼:组织对古栈道、古村落、古战场、工业遗产等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展示阐释奠定坚实学术基础。
(2)打造核心展示园集中呈现:重点提升屈原故里、昭君村、三峡大坝旅游区等核心展示园的建设水平。运用 AR/VR、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深化游客对屈原精神、昭君文化、水电科技的理解。
(3)建设线性廊道串联文化碎片:规划建设“峡江文化步道”、“诗意长江骑行线”等线性文化空间,将分散的文化遗产点、古镇古村、自然景观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步步有景、处处有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廊道。
(4)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支持川江号子、峡江皮影、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开发非遗体验项目,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三)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文旅消费场景
宜昌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可与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
(1)开发主题性文旅产品:设计“追寻屈原足迹”、“探秘三峡工程”、“昭君和亲之路”等主题研学旅行线路;开发与文化 IP 相关的文创产品,避免同质化,体现宜昌特色。
(2)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在宜昌城区或重点古镇,打造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特色餐饮、创意民宿、夜间演艺于一体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
(3)发展水上休闲旅游:优化长江游轮航线产品,发展帆船、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开发“夜游长江”项目,从水上视角展示宜昌江段的独特魅力。
四、结论与展望
宜昌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传承与发展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它绝非简单的项目堆砌或景区建设,而是一次对长江文化(宜昌段)价值的再发现、再阐释和再创造。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深刻理解并精准把握其“地理交汇之冲、文化交融之所、古今交响之地”的独特身份,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生态保护与文化彰显的最佳平衡点,找到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最美结合点,让奔腾不息的长江文化,在宜昌这片热土上,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5(01).
[2]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宜昌市志[M].方志出版社,2010.
[3]王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J].东南文化,2020(04):6-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昌市 2025 年度社会科学课题《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研究》(立项编号:ysk25kt01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