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语配音艺术中的情感转译与文化表达我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巴亚尔

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

民族语电影译制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符号转换,更在于通过声音艺术实现情感跨语境传递。自 2002 年入职配音部,我以二十余年实践构建了兼具专业性与民族性的配音方法论。2013 年获评二级演员(副高)职称后,在情感转译、文化适配及配音技巧创新上持续深耕,尤其在反面角色与喜剧角色的配音领域形成独特风格,作品既保原作张力,又融蒙古语韵律。工作之余,我利用多余时间创作了多部优秀歌曲,《故乡情思》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等,《祭雨》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语广播优秀歌曲比赛”“金马驹”奖等多项奖,希望为民族语译制艺术提供多元样本。

一、民族语配音的情感转译。从语言适配到情感共鸣

民族语译制中,让异文化情感通过民族语言自然流淌是核心挑战。我认为蒙古语的语调、语气助词与情感表达深度耦合,为角色情感民族化转译提供独特路径。在 600 余部故事片配音中,我秉持 “情感优先于语言”原则,尤其擅长反面角色的阴鸷感与喜剧角色的诙谐感塑造,结合多样配音技巧,实现蒙古语配音与角色情感的精准咬合。

在《夺冠》中,我为黄渤饰演的陈忠和配音,针对其 “温和型教练” 的特质,运用蒙古语特有的 “轻颤音” 技巧。在与队员沟通时,以口腔中部发声为基础,让声带产生轻微颤动,使声音带着亲切的暖意,配合蒙古语中表达关切的语气助词,将角色的随和与智慧传递得淋漓尽致。在分析战术的戏份里,采用 “节奏递进”法,从舒缓的讲解逐渐加快语速,通过音节的密集度变化展现思维的活跃度,这种处理让蒙古语版本的陈忠和既保留了角色本身的特质,又让民族观众倍感亲切。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航天员刘培强配音时,针对 “父亲与战士” 双重身份,对蒙古语 “坚毅” 爆破音与 “温情” 软腭音分层处理,运用不同发声技巧。指挥时借喉腔共鸣强化爆破辅音,让音节短促有力,显军人果敢。与儿子通话时弱化爆破感,用口腔前部发声,以轻柔气息控声显父爱柔软。这种 “身份 - 语音 - 技巧” 对应,为科幻题材民族语配音提供范式。

在喜剧角色配音中,我为黄渤饰演的多个角色完成蒙古语译配,《寻龙诀》中为王凯旋配音时,通过夸张的语调起伏与鼻腔共鸣的灵活运用,将其市井气息的幽默转化为蒙古语特有的诙谐感。用蒙古语特有的 “反问式语气助词” 强化台词的讽刺意味,配合舌尖轻弹的俏皮发音,让角色的狡黠与憨厚形成奇妙反差,获观众广泛好评。

二、民族文化元素的配音适配。从符号植入到精神共鸣

民族语配音高阶境界是将民族文化基因融入角色声音塑造。我善从蒙古语音乐韵律中汲取养分,结合独特技巧,构建有民族文化辨识度的声音符号,尤其在反面角色的声音设计中,擅长用喉间挤卡音营造压迫感。

《白蛇 2。青蛇劫起》中,为法海配音时,挖掘蒙古语诵经调与藏传佛教梵呗共通性,用特殊技巧,调整发声位置,让声带振动集中胸腔形成 “喉音共鸣”,刻意放缓气流显沉稳延音,句尾加类似蒙古语 “长调拖腔” 的延长音,以均匀气息控尾音自然衰减,既保宗教人物威严,又让草原观众感受文化 “神圣性”,实现文化层面精神共鸣。

在《嘎达梅林》的译制中,为草原英雄嘎达梅林配音时,结合特色技巧塑造角色。我将蒙古语明快果决的特质与角色的反抗精神相结合,在表现嘎达梅林号召牧民起义的台词时,运用 “舌尖弹动” 技巧,通过舌尖与上齿龈的快速触碰,形成密集的节奏张力,同时加强唇舌力度,让每个音节都清晰有力,让声音本身就充满了行动的号召力,使民族英雄的形象在蒙古语版本中更具文化认同感。

为经典角色孙悟空配音时,我融合蒙古语 “拟声词变调” 技巧,将 “吱吱” 的猴叫声转化为蒙古语特有的 “颤舌音”,在表现大圣的机敏时用高频快节奏发音,展现野性时加入喉间摩擦音,既保留角色精髓又赋予民族语言活力,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版本之一。

三、跨媒介配音的艺术拓展。从银幕到广播的声音

广播剧作为 “纯听觉艺术”,对声音叙事与技巧要求更高。我在《大漠·飞天》《进城之路》等广播剧中,展现民族语声音塑形多元可能,尤其在反派角色的声音刻画上,通过气息控制与音高跳跃制造戏剧张力,以精湛技巧让声音在不同媒介精准传情达意。

《大漠·飞天》中,为老航天人配音创 “年龄声线渐变法”,用丰富技巧呈角色变化。青年时提高声带振动频率,发声偏口腔上部显明亮朝气。中年加 ,降低发声位置增厚度与沧桑。老年再降基频,发声时加 “喉间摩擦音”,借控制声带松弛度显老化质感,仅靠声音变展现人生轨迹。同时用 “空间感塑造” 技巧,将蒙古语沙漠拟声词与台词结合,调声音混响与音量,构戈壁空间感,让听众有清晰听觉画面。该作品获 2024年第三季度优秀视听作品推优两项大奖,印证技巧价值。

《进城之路》中,为男主角配音设计 “语言转型” 线索,结合技巧展角色成长。初到城市时用平缓沉郁的语调,表现对新环境的疏离。融入城市后逐渐转为自然流畅的语调,激动时又以富有情感张力的发声方式展现内心波动,细腻展现角色文化适应,作品广受好评。

电视连续剧译制中,建 “角色声音数据库”,总结对应技巧。将蒙古语声音特质分 “威严型”“亲和型”等八大类,各对应特定发声位置、语调及技巧。如为曾志伟饰演的喜剧角色配音时,采用 “口腔后部共鸣 + 节奏错位” 法,将粤语的俏皮转化为蒙古语的诙谐,获观众一致好评。

四、创作与配音的跨界融合。音乐思维对配音艺术的赋能

作为音乐创作领域的获奖者,我利用工作之余坚持音乐创作,多部作品获奖,这些创作让我更精准把握蒙古语的韵律特质,将音乐思维融入配音,形成 “音乐性配音” 风格,创融合音乐元素的技巧,丰富表现手法,提升作品感染力。

《故乡情思》中 “额吉奶茶香漫敖包山” 的蒙古语表达,借元音长短交替成自然旋律线,这种对语言音乐性的敏感迁移到配音,形成 “旋律化发声” 技巧,让台词带 “歌唱性” 韵律。

《金刚川》中,为志愿军战士配音时,将蒙古长调 “诺古拉”(装饰音)技巧融入呐喊,保声音爆发力的同时,借声带快速颤动加装饰音,让 “为了祖国” 的呼喊显草原民族辽阔感,获业内高度评价。

《我和我的家乡》中,为乡村教师配音,借鉴蒙古语短调节奏型,用 “节奏化配音” 技巧。短调 “三拍一组” 节奏与角色教诲契合,我将台词按语义分三拍,控语速与停顿,句尾加轻微上扬调,使 “知识改变命运” 的劝诫既严肃又亲切,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结语

我的民族语配音实践是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情感翻译,尤其在反面角色的层次感塑造与喜剧角色的幽默感传递上积累了独特经验,配音技巧是关键工具。通过挖掘蒙古语声音特质,结合多年技巧积累与音乐创作经验,我构建了从 “语言转换” 到 “情感共鸣” 再到 “文化认同” 的三阶路径。在人工智能配音普及的今天,作品的 “民族文化洞察力”“情感细腻度” 及独特技巧,是人类配音艺术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未来,民族语配音艺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探索的 “情感转译 + 文化表达 + 技巧创新” 之路,是个人艺术经验的总结,更代表民族语译制方向 —— 唯有扎根民族文化,理解语言情感密码,创新运用配音技巧,才能让声音跨越文化边界,成连接不同族群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