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孟頫手札观其行书风格变化
张哲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700
【摘要】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兼擅诸体。他在书法技法上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作品气息端庄高雅。赵孟頫极力提倡“复古”观念,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极大影响。赵孟頫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行书手札,借此可以看出其行书风格的变化过程。本文以赵孟頫不同时期行书手札为线索,归纳分析了其行书风格从生拙朴素到纵横放逸继而禅入三昧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赵孟頫;行书;手札;书法分期
根据赵孟頫行书手札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不同时期对书法的取法。元代宋濂曾说过“盖宫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钟繇及羲献,未复留意李北海。”宋濂对赵孟頫书法的“三期说” 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人对赵孟頫师承关系大多是参考其语。
早期赵孟頫早期行书手札作品传世较少,在此时期赵孟頫书法主要取法宋高宗赵构,同时也精心研究和学习钟繇及二王的书法。他自己曾经说过:“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此时期赵孟頫主要取法对象是赵构。“初临思陵”这句话在赵孟頫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得到了证实。从赵孟頫早期行书手札的用笔和结体上可以看出他对宋高宗赵构书法的学习和取法,而宋高宗早年也曾师法智永,故在用笔上能看出智永对其《致丈人节干手札》的影响,这一作品是赵三十八岁的作品,这一作品在用笔上略显简单稚涩,起笔稍顿或露锋入纸,简单干净。从整体上看来其作品端庄典雅,行笔轻柔。有明显学习宋高宗赵构的痕迹,在字的结构和用笔上较晚期作品稍显稚嫩。《致宗元总管札》和《致传道尺牍》是三十九岁时的作品。这时他正处于艺术上精进的盛期。虽然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在风格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这幅作品更加温厚敦实,虚实相兼错落有致,收放自然。赵孟頫注重遵守古人法度。整体上看尚有初唐之法。尽管无论是在用笔还是结构上都不成熟,但可见赵孟頫以“二王”为宗以唐宋辅之的学书之路。《赵松雪遗翰》是赵松雪早期作品。此时的赵孟頫虽然与古为徒,但用笔略显简单,结字扁平,气势端秀,横向取势等方面,用字多为行书。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赵孟頫早年在艺术上的探索,从这点而论,其意义及其在赵氏艺术史上的地位,也是非同小可。
中期赵孟頫42-46岁之间辞官休病在家,在此时期他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书画的研究中,不时与好友游玩于山水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学养和书画水平也随之增长,“赵体”书风在这时期也趋于成熟。《雨中闷坐帖》是这一时期赵孟頫信手随意书写的,草书行书相互映衬。在用笔上较前期更加稳健沉着,笔力更加遒劲圆厚。这一时期的赵孟頫书法以二王为宗,兼善诸体,赵孟頫手札风格在此时期也已经成熟。
《近来吴门帖》是赵孟頫46-56岁这十年间的作品。其书风婉若行云,畅似流水,此时赵孟頫的书法已经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作品在笔法和结构上良好地继承了晋唐的风貌,但并未超过前人的规范,其用笔讲究,结构严谨,轻细空灵,玉润珠圆,反映出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底。但较于宋以后书法的靡靡之音赵孟頫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挽狂澜之即倒的作用,此时赵孟頫的书风对当时以至于后世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赵孟頫与亲朋好友亲密往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频繁交往,虽然政务繁忙,但甚是欢喜。在书艺方面,文人墨客相互交流影响,赵孟頫的书艺也随之进步。这一时期的赵孟頫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加上家庭变故,赵孟頫日渐笃信佛道,试想用悟道的方式,来使内心的痛苦得到解脱。赵孟頫在与中峰和尚的交往过程中,慢慢领悟了禅道玄机,逐渐看淡了功名利禄,一心投入到书艺创作中。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的综合,故使赵孟頫的行书成熟且完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此时开始知道赵孟頫晚年都与中锋和尚有书信往来赵孟頫《致中锋和尚十一札选》即这一时期所书写的。从信札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赵孟頫较之壮年时期书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可以定位赵孟頫在此期间为其书法的过渡阶段。从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和其他诸帖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在结体上呈方阔状,不似其他帖紧密修长,线条的质量较为浑厚圆劲,用笔上刚柔兼具。整体刚健挺拔,结体端严精谨,运笔遒劲飘逸,气韵雍容雄健。能将多种矛盾关系处理和谐,呈现出一片温和静穆之气。将晋书的风流和唐书的法度结合得恰到好处。
宋濂曾曰:“赵魏公留心字学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遍,所以盛名充塞四海。”1310年,赵孟頫偶然得到王羲之的被后人称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格外倾心,在此期间欣喜万分的赵孟頫留下了大量临习《兰亭序》的墨迹,并传于后世。赵孟頫这一时期书法的风貌是圆润妍美,风姿绰约。在用笔上已呈雄强挺拔之势,这一时期的遒劲挺拔已远胜于中年时期的温和圆润的风格。在字的结体上不似中年时期的修长,而是更加端庄严谨已略具苍劲雄浑之貌。在此前期致民瞻的大量手札中可以赵孟頫手札的风格已经由早期的生拙朴素,逐渐向纵横放逸的风格慢慢转变。
晚期赵孟頫书法苍老雄放,奇崛稳健,刚健沉雄,刚劲有力是学习并吸收了李北海书法所呈现出的面貌的结果。李北海极强的艺术风格,宽博端庄,体式奇崛,方圆兼备。其晚年所作《丹药帖》中,运笔老辣,字形苍老。转折之处曲转有折痕,字形也为之险绝。运笔雄放随意,笔力内含,不失矫揉造作的同时又信手随心。晚年的行书用笔愈发精致。在字的结体上也由壮年时期的方阔变为修长,得“二王”不激不厉、风规字远的书风精髓。笔意由初期方阔扁平变为修长,笔画舒展而轻盈,下笔沉稳。写至文末,随着情绪高涨,行笔开始变快。行书字体端庄苍劲,草书率性自然。二体并用,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整体浑然天成。再章法上,有较大空白。字形活泼生动,其中相同之字无一形似。赵孟頫有意使用窄长连绵的线条,起到了调节作品节奏感的作用。偶尔章草的点画使用大大增加了作品本身的丰富性。
1322年六月十六日,白天还在家中进行创作,晚上便逝世家中,享年六十九岁。耳顺之后的赵孟頫经历了人世沉浮,看遍了人生百态。此时期的赵孟頫与中峰和尚书信往来密切,留下了大量的行书手札作品,如《醉梦帖》《还山帖》
《丹药帖》《俗尘帖》等。随着对禅学领悟的深入和境界的提高,赵孟頫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使赵孟頫的书风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较其中年时期更显苍老劲健,放纵姿逸之态。
赵孟頫行书手札作品颇多。手札的性质特殊,这不光为赵孟頫生平、仕途、师承、书法风格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后人对书法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书家。他诗文高古,书画绝伦,成为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个艺术全才。“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大成者,赵集贤也。”时人把赵孟頫与“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足可见赵孟頫在元以后书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张弘.赵孟頫书法鉴赏[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