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李思凡
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714000
摘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推动立德树人创新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认知、审美水平,培养审美情趣,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文章基于美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入探讨,提出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为大学生带来更加全面、优质的思政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关键词:高校美育;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一、树立融合目标,强调理念认同
在推动美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树立融合目标是前提,高校与教师应基于学生情况,以培养思想正确、具备较高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开拓创新能力与专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时代精神与红色精神。了解思政知识,主动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达到理念认同。比如,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设备宣传美育融合思政教育的理念,为大学生讲解美育在思政学习中的重要性。面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由高校牵头邀请教育学专家针对学生现有问题开展美育主题讲座,解答学生问题,营造热烈气氛[1]。面向教师开展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研讨会,明确融合路径,探讨具体融合方法,双管齐下,拓宽影响范围,使更多人认同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理念,从思想上影响学生。
二、强化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对美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加强教师培训,针对美育教师与思政学科教师开展理论实践双重培训,使美育教师学会从思政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使思政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并掌握二者融合的核心知识,在相互借鉴中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教学水平;引入“双师型”教师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素质与师德素养,持有“双证”,使用跨学科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探究中分析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问题,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建立奖惩机制,定期考核美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培训情况,为在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表现优异的教师提供物质奖励,并将考核情况纳入职称晋升中,提高教师积极性,用教师带动学生,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三、整合美育资源,丰富思政内容
丰富、整合美育资源是美育、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点。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在校内,开发校史资源,了解高校从创办到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从校史馆与名人堂中收集资料,使学生树立爱国、爱校理念,在沉浸式参观学习中获得新思考。在校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有关战斗英雄事迹、在农业医药科技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事迹,挖掘古建筑中的美育与思政元素,整合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美育资源,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将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强调“认识美,传承美”,为学生建设精神家园。例如,将云南省“扎染”融入思政教育,学习扎染故事,体会个性审美,感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艺术追求,形成文化自信。又如,将“鼻烟壶内画”融入思政教学,艺术品中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描绘我国大好河山,从视觉上影响学生。也可以开展课本剧、戏曲表演活动,在创编活动中融入对思政的思考,体现“以文化人”“以美润心”。
四、创新美育方法,完善思政体系
在教学改革基础上,教师应围绕美学构建并完善新的思政教育体系,从多元化角度认知美、探索美。开发美育公共选修课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制微课视频,为学生介绍生活、自然中的美学,鉴赏艺术作品,直观性较强,或者运用线上教学App完成碎片化教学,教师在线上课程中加入公益扶贫、助农惠农、创建精神文明城市等方面的内容,再次展示图片,播放纪录片,结合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更加贴合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学习选修课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开发美育主题实践课程,并将美育实践课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联系起来,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京剧艺术、泥塑艺术等,利用影像资料了解艺术家在抗战时期的所作所为,利用艺术作品抒发所思所看所想,在社团活动中付诸实践;探索其他美育、思政融合方式,通过短视频、云上直播的方式扩大影响面,做到与时俱进。创设线上教育平台,学生从教育平台上获取课程信息,观看美育、思政文章与视频,在讨论区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达到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2]。
五、开展美育活动,拓宽思政路径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多元化的美育活动,从活动中彰显办学特色。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红色精神,参加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民歌比赛等,从艺术中拓宽学生思政认知面。开展校庆晚会、红色作品诵读会,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开展抗日题材美术作品鉴赏会,配合教师讲解,打造美育、思政教育新模式。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艺术服务,向非遗技艺传承人学习,从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挖掘校园中的美育、思政教育元素,搭建“一站式”教学社区,利用校园中的文字条幅、雕塑等体现思政文化;采用家校社协同的方式开展美育活动。家长从情感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高校从教学、科研、管理上发挥育人作用,社会上建立常态化实践活动阵地,如美育红色工坊等,做到共建共享,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六、构建评价体系,检验育人效果
除了树立理念、丰富教学资源外,高校还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教学、监督工作组,制定相关制度,帮助教师规划教学路径,协助制定融合教学方案,监督教师教学行为,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基于教学全过程,构建一个科学化的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涵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课程评价三部分,在学生评价中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客观性。教师参与其中,用温和的语气鼓励学生,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测试与评价功能掌握学生美育学习情况,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3]。也可以从活动参与度、师生互动频率、社区反馈三个维度评价学生,进行动态追踪,确保融合教育育人效果长效性;开展成果展示活动,针对教师群体,举办教学比赛,推广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群体,撰写学习心得,学生将自己在美育与思政教育中的感受整理出来,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美育先锋”称号,在美育中启智润心,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推进美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端正政治思想。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融合目标,丰富美育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优化评价模式,坚持“以美育人”,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5,(03):107-109.
[2]何宝怡,彭建辉.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天南,2024,(06):99-101.
[3]邓欢,王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