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中的节能设计探讨
苑悦
身份证号码210103199609275421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日益紧张。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更是每一个给排水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节水
建筑给排水中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屋顶水箱浮球阀;水表;控制超压出流;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建筑中水等方面。
1.1 采用新型卫生器具及其配件
老的卫生器具特别是大便器冲洗水箱耗水量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密封性和耐用性差,经常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新型的卫生设备,如 JS 型虹吸式高效节水型坐便器每次冲洗水量仅为5 升,可节水 5 0 % ;无水型小便器,可节水 1 0 0 % ;公共浴室采用单管恒温供水配合脚踏阀淋浴器、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自闭淋浴器等比一般双管淋浴器可节水 2 0 ~ 5 0 % ;而陶瓷芯水龙头密封性能好,开关数万次无滴漏,节水效果十分显著。
1.2 屋顶水箱浮球阀
屋顶水箱浮球阀继阀芯两步到位的配重逆开式浮球阀之外,又出现了双筒浮球阀、液压式浮球阀和呼吸阀。最具特点的是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兼有浮球阀、减压阀、止回阀、流量控制阀、泄压阀等多种功能。这些新式浮球阀克服了传统产品开关不灵的现象,减少了溢流。
1.3 水表的设置要求及水表和表前阀门的质量要求
小区给水系统水表的设置是合理用水分析和水量平衡测试必不可少的仪表。水量平衡测试是用水单位对本单位用水体系进行实际测试,根据其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的工作。目前各城市节水法规中对开展合理用水分析和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均有明确的要求。而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通过与各户水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有利于查出漏水隐患。
1.4 控制超压出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 3.3.5 条规定,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 0.55MPa。而卫生器具的最佳使用水压宜为 0.20MPa\~0.30MPa,大部分处于超压出流。根据有关数据研究,当配水点处静水压力大于 0.15MPa 时,水龙头流出水量明显上升。建议高层分区给水系统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大于 0 . 1 5 M P a 时,采取减压措施。
1.5 完善热水供应循环系统
修订后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 第5.2.10条提出了两种循环方式,即立管、干管循环和支管、立管、干管循环.取消了干管循环,强调了循环系统均应保证立管和千管中热水的循环,对节水、节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建建筑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选择循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节水效果与工程成本,根据建筑性质、建筑标准、地区经济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支管循环方式或立管循环方式,尽可能减小乃至消除无效冷水的浪费。
1.6 开发第二水资源— 中水
中水指的是各种排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
由于中水工程是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系统工程,在已建成建筑中改造比较困难。同时又因为其初期投资较高,所以要想制定成标准规范至少在目前看来是比较难于让开发商接受的。但是从长远看,在水资源越发缺乏的情况下,建设第二水资源—中水势在必行。
2 节能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节能的就是环保的。建筑给排水的设计中,除对系统进行合理布置、精心计算外,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和热水供应系统是节能的重点。
2.1 二次供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传统的水泵-水箱供水方式中水质易受污染,所以二次供水已越来越多的被气压罐供水和变频调速供水所取代。变频设备已从最初的恒压变量供水发展到变压变量、变频气压供水等方式。变频调速给水系统是节能的设备,它把水泵特性曲线中的多余功通过变频器调频节约下来—即把水泵可供的多余流量、多余扬程的功节约下来。变频调速有一定变频范围,应按照水泵效率曲线使水泵长期运行在高校区。变频调速范围应该设置水泵供水量的 2 5 %~1 0 0 % 之间(这里可不考虑扬程变化)。小于 2 5 % 的水泵供水量时,则水泵工作效率就会落到低效区,则该给水系统不单不能节能,反而会浪费能量。所以进行变频调速给水系统设计时,确定设计流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设计流量的确定又与设计对象实际用水量的变化范围、最大与最小流量的比值、有无调节瞬间流量变化的措施等有关。
2.2 热水供应和太阳能利用
热水供应系统可采取的节能措施主要有:降低使用温度(热水在管道和设备中的热损失与配水点要求的水温成正比,降低使用温度可减少能耗);减少热水耗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流率;采用高效能保温材料减少热损失;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采用节能型产品;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在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集热器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抗冻性能、抗热冲击性能、承压能力等因素。(2)寒冷地区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方式。(3)集热应因地制宜综合应用串联、并联方式使水流平衡。(4)必要时采取辅助加热方式。
3 结语
节能是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每一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者来说,节能贯穿于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节能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节能设计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晖 , 郭枫 . 关于绿色建筑给排水专业设计的一些思考 [J]. 给水排水 , 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