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模拟技术助力电力设计水工工艺精准设计与效能提升
李欣
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010010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对水工工艺设计的精准性和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模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在电力设计水工工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模拟技术在电力设计水工工艺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如何通过精确模拟水流、温度场、应力场等物理现象,助力实现精准设计,包括优化水工结构布局、提高水流控制精度、保障结构安全等方面。同时,阐述了数字化模拟技术如何通过减少设计变更、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试验成本等途径提升设计效能。实践案例表明,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电力设计水工工艺的质量和效率,为电力工程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电力设计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电力设计、水工工艺、数字化模拟技术、精准设计、效能提升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行业智能化升级,电力工程对水工工艺设计的精准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水工设计依赖经验公式与物理模型试验,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动态适应性不足等局限,难以满足复杂工况下的精细化需求。数字化模拟技术通过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可动态仿真水流运动、温度分布、结构应力等关键参数,为水工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当前,电力工程面临极端气候频发、环保标准趋严等挑战,水工系统需具备更强的抗灾能力与生态友好性。数字化模拟技术凭借其可视化、可预测性及迭代优化特性,在水电、火电及新能源电力项目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旨在探讨该技术在电力设计水工工艺中的应用路径,分析其如何突破传统设计瓶颈,推动行业向数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模拟技术概述
2.1定义与内涵
数字化模拟技术借助计算机建模与数值仿真,虚拟复现物理系统动态行为。其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融合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热力学等理论,突破传统经验设计局限,实现对水工结构复杂工况下精准预测,通过参数化建模与迭代优化,为电力工程水工工艺全生命周期提供数字化支持。
2.2应用优势
多维度动态验证:能同步模拟水流、温度、结构应力等情况,量化评估设计方案可靠性,如水电站引水系统设计中,CFD 模拟可优化管道布局减少能量损失。
可视化决策支持: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水工结构动态,助设计人员提前发现问题,如通过应力云图避免混凝土坝体后期加固成本。
全流程效率提升:改变传统串行模式为并行优化,缩短设计周期,像火电厂循环水系统,可减少试验次数、降低成本超 30%。
适应复杂工况:可参数化模拟极端天气、特殊地质等场景下的水工响应,提升工程抗风险能力,如抽水蓄能电站设计中确保全工况安全。
绿色设计支撑:借助生态环境模拟模块,优化方案减少生态扰动,如河道整治中保障鱼类洄游。
三、数字化模拟技术助力精准设计
3.1模拟物理现象的精准性
数字化模拟技术依靠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精细化预测水工系统复杂行为。借助 CFD 解析水流流场特征,FEA 量化结构应力,热力学模型预测温度影响,多学科协同让设计人员突破传统局限,获取贴合实际工况的参数。
3.2精准设计的具体体现
优化水工结构布局:水电站引水隧洞设计中,CFD 模拟不同条件下水流情况,可确定最优隧洞线形,减少水头损失超 15%;火电厂冷却塔设计结合气象与 CFD 模拟,能优化淋水装置布置,提升冷却效率 8%-10%。
提高水流控制精度:泵站进出水系统设计时,动态模拟闸门开启流态变化,精确匹配水泵特性,避免水力振动,如某泵站优化拍门启闭时序,降低水流冲击荷载 22%,延长设备寿命。
保障结构安全:运用流固耦合模拟技术,分析高水头压力下闸门响应,某水利枢纽工程借此发现并解决原设计应力集中问题,降低最大应力 35%,保障极端工况运行安全。另外,还可通过参数化设计实现结构轻量化,如优化重力坝参数,减少混凝土用量约 12%,降低成本。
四、数字化模拟技术提升设计效能
减少设计变更:传统水工设计靠物理模型试验验证,发现问题后修改图纸与模型,变更成本高至总造价 8%-15%。数字化模拟可虚拟预演全工况,提前查缺陷,如某抽水蓄能电站引水系统设计,CFD 模拟优化后避免重大变更,节省约 2000 万元。
缩短设计周期:它将传统串行流程变为并行优化,像火电厂循环水系统,参数化建模与智能算法 3 天完成 100 组方案优化,传统需 2-3 周。某核电项目应用后,设计周期从 18 个月缩至 12 个月,配合 BIM 平台效率提升 40%。
降低试验成本:实体模型试验成本占比大,数字化模拟以虚拟试验替代部分物理试验,可减 70% 以上投入。如某水电站调压井设计,流固耦合模拟后仅留 3 组关键试验,节省约 1500 万元。
支持动态优化决策: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自适应系统可持续优化参数,如某流域水电站群调度方案,嵌入算法后调整参数,提升水能利用率,增加发电量。
推动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为水工结构标准化助力,某设计院建模型库,形成 20 类标准件模块,复用率达 65%,降成本、缩周期。
效能对比显示,设计变更率、周期、试验成本、方案优化效率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综合效能提升 35%-50%,为工程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五、实践案例分析
5.1案例选取与介绍
某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引水系统优化设计,因传统方案存在水头损失大、结构安全性不足问题,需借数字化模拟优化隧洞线形与调压井布置。
5.2应用过程及效果
多物理场耦合建模:建三维 CFD 模型模拟水流,结合 FEA 分析应力,耦合热力学模型预测水化热,输入实际数据并设极端工况验证。
关键优化成果:隧洞线形优化后,水头损失降 18%,年发电量增 2400 万度;调压井体型优化,高度降、用量减、成本降;施工方案优化,超挖量减 25%,工期缩 45 天。
经济性与安全性提升:设计变更率降至 3%,总造价省约 5800 万元,极端工况下结构安全系数提至 2.2,满足设防要求。
5.3经验总结与启示
强调多学科融合价值,需加强工具协同;指出数据驱动决策,建议建参数数据库;说明标准化推广路径;提出应对复杂模型计算资源大的挑战,要构建高性能平台、开发轻量化算法。
案例对比凸显数字化模拟优势,验证其核心价值,为同类工程提供路径,未来还应探索 AI 与数字孪生集成应用,推动水工设计升级。
六、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数字化模拟技术在电力设计水工工艺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案例分析可知,该技术凭借其精准模拟物理现象的能力,能在多方面助力精准设计,像优化结构布局、提升水流控制精度以及保障结构安全等。同时,在设计效能提升上成效显著,可有效减少设计变更、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试验成本,为电力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经济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其有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提升模拟智能化与精准度,实现自动优化设计。数字孪生技术融入后,利于构建实时虚拟映射,实现实时监控、动态调整与精准运维。不过,当前在复杂场景模拟、计算资源需求等方面存在挑战,需持续攻克难题,推动电力设计水工工艺朝更数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丹凤. 数字化技术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文渊(小学版),2022(12):316-318.
[2]沈沉,陈颖,黄少伟,等. 新型电力系统仿真应用软件设计理念与发展路径[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22,46(10):75-86.
[3]赵峰,李炳森,粘为帆.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化供电所设计与应用[J]. 山东电力技术,2023,50(10):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