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

作者

王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周口市,466000

摘要:贫困学生资助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有助于落实教育公平,提升高校的育人成效。因此,高校及地方政府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资助帮扶对策,不断优化资助工作体系,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经济问题和学习问题,激励贫困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其健康成长。文章针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创新意义进行浅析,并从创新相关的认定管理机制、完善资助工作理念、改进资助工作方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完善与创新路径,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创新路径;资助工作体系;贫困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包括多种的资助政策体系,如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为贫困学生提供了一定帮助。在新时代下,为进一步提升高校贫困工作的有效性,应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立体化资助育人体系,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不足,精准认定贫困学生,帮扶贫困学生,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意义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创新,能塑造贫困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引领贫困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向目标努力与奋斗,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贫困学生而言,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也能改变传统的资助模式,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贫困等级,设立专项的学费减免项目、助学贷款项目、奖助学金项目等,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和经济困难,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1]。

二、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创新路径

(一)创新贫困学生认定管理机制

为实现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需及时创新贫困学生认定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贫困学生认定标准,促使资助工作的高效展开。

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而资助工作的先决条件是精准的认定贫困学生。因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的扶贫政策、贫困学生评定制度、学校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贫困学生认定制度,并做好认定工作管理,分析申报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基本信息,以随机抽查、意见征求等形式,把控贫困学生申报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出现漏报或谎报的情况。学校也要设立调研小组、回访小组,确保认定审核的贫困学生获得国家资金资助,实现资助工作的行之有效。

在贫困学生的认定中,可结合学生贫困个人申请信息、学生户籍所在地与校园所在地的收入水平情况、贫困政策,以班级评议、调查走访、院系资格审查等形式,做好贫困学生的分阶段、分级别的认定。同时,也需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审核贫困学生的各项资料信息,分析其中的资质证明,并跟踪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日常消费情况、在校表现等,随时更新贫困学生认定的档案信息,以动态化的认定管理,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2]。

(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理念

在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体系中,应及时完善资助工作理念,为贫困学生的经济解困、能力锻炼、才能发挥和素质提高搭建平台。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可采取奖学金、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助学金发放等多种资助形式,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学校的经济帮扶,达到扶贫助困的目的。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高校也需注重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品德教导工作与性格指导工作,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高校可举办“评选榜样学子”“自强之星”的活动,鼓励贫困学生展现自我,认真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或是根据贫困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创造和谐、友好、温暖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贫困学生自强成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另外,高校应对家庭经济尤为困难的贫困学生,设立绿色通道,针对无法承担学费的家庭,在学生正式入学前,以绿色通道的方式帮助学生报到。当入学后,再综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审核调查的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资助与帮扶。此过程中,也可利用国家助学贷款、优秀学生奖学金开展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保证工作的实效性。

(三)依托多措并举创新资助工作

1.加强学生励志教育

在高校的贫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可通过编写资助育人读本或开办专题培训的活动等形式,实施学生励志教育,增强贫困学生的成才成长意识。一方面,高校可将贫困学生在励志自强、生涯规划、感恩奉献、创新创业、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与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困惑,凝练成读本,以问答式的书籍编写方式,解决学生的困惑,使贫困学生树立自信心,制定学习目标,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高校可在大一新生阶段,对贫困学生开设一年时长的资助育人课程,将感恩奉献、人际交往规划和理想信念纳入资助育人课程,使其感受到学校与社会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施多方联动育人

为完善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需及时实施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助推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是加强校内联动。高校应建立学校部门统一领导、学院主抓落实、管理部门统筹规划、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参与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将资助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服务工作、教育工作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高校也需整合学生管理系统和校内教务系统,搭建大数据平台,掌握贫困学生在日常表现、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的数据,更好地展开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家校联动。高校需通过家长见面会、实地回访、家庭教育交流分享会等,建立学校与贫困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平台、信息反馈平台,从家庭方面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经济信息,与家庭联动推进学生资助。

三是加强校企联动。企业拥有较多的实践平台与充足资金。在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应积极争取爱心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搭建校企联合的资助育人机制,发挥企业资金优势,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提供经费保障。也可通过企业平台优势,探索学生培训计划、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是加强校地联动。高校应与学生生源地区的教育部门进行联动,掌握贫困学生入学前的情况,完成精准画像。也要与本地的政府部门、爱心机构联动,争取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如通过就业指导机构进行校外就业教育,通过国家出台的资助政策,让贫困学生感受国家的关怀和帮助,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3.重视学生个性指导

为实现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展开,需及时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先组建由社会爱心人士、专业教师、优秀学生家长、辅导员及管理干部共同组建的专兼职导师团队,鼓励导师团队了解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要点、不足,不断修订资助育人工作方案。同时,高校的资助育人导师团队需为贫困学生制定相应的成才成长方案,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帮扶与指导,进而为贫困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3]。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完善关系着资助工作的质量。高校应紧跟时代趋势,不断优化资助工作方案,改变传统的资助工作理念,通过精准认定贫困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帮扶,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高校也应通过构建资助育人项目、加强个性指导、实施联动育人等措施,全面创新资助育人工作,弥补传统工作形式的不足,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更加高效,实现贫困学生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志欢,黄慧玲,罗雅子,等.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2,(07):184-186.

[2]潘金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29):149-151.

[3]张志伟.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管理机制探索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