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雷达低信噪比回波信号自适应识别方法

作者

黄鑫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610036

在雷达应用中,低信噪比情况下的回波信号识别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针对低信噪比回波信号的自适应识别方法,以提高雷达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信号识别能力。

1 低信噪比回波信号分析

1.1 低信噪比信号特点分析

低信噪比回波信号具有信号强度弱、噪声干扰强、特征模糊等显著特点。在雷达探测场景中,目标回波信号经远距离传输后能量衰减严重,常被环境噪声、电磁干扰等淹没,导致信噪比(SNR)降至 - 10dB 甚至更低。此时,信号的时域波形呈现出与噪声相似的随机起伏,频域上信号频谱被噪声基底覆盖,难以直接区分有效成分。例如,在气象雷达监测微弱降水回波时,地物杂波与接收机热噪声叠加,使回波信号几乎完全隐没于噪声之中。此外,低信噪比信号的非线性和非平稳特性突出,目标多普勒频移、相位变化等关键信息被噪声干扰破坏,增加了信号特征提取和参数估计的难度,对信号处理算法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1.2 低信噪比对信号识别的挑战

低信噪比环境给信号识别带来多重挑战。首先,传统基于阈值检测的方法在低信噪比下极易产生误判,由于信号与噪声幅值差异微小,固定阈值难以准确区分目标与干扰,易出现虚警或漏检。其次,特征提取难度显著增加,如在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中,低信噪比导致图像分辨率下降、边缘模糊,难以提取目标轮廓、纹理等有效特征。再者,参数估计精度大幅降低,信号的频率、相位、时延等关键参数受噪声污染,基于傅里叶变换、相关运算等常规方法的估计误差显著增大。例如,在通信雷达一体化系统中,低信噪比下的载波频率偏移估计误差可使信号解调成功率下降 60% 以上。这些挑战严重制约了雷达系统的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性能,亟需高效的处理技术突破。

1.3 低信噪比信号处理方法综述

针对低信噪比信号处理,现有方法主要分为滤波增强、特征提取和模型优化三类。滤波增强方法通过匹配滤波、维纳滤波等线性滤波技术,利用信号与噪声的统计特性差异抑制噪声,但对非平稳信号处理效果有限;基于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的非线性滤波方法,能自适应分解信号成分,在去除噪声的同时保留信号细节。特征提取方面,压缩感知技术利用信号稀疏性重构高分辨率信号,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可自动提取低信噪比信号的抽象特征,提升识别准确率。模型优化则通过贝叶斯推理、粒子滤波等算法,结合先验信息迭代更新信号估计,增强处理鲁棒性。然而,这些方法在实时性、计算复杂度和泛化能力上仍存在不足,促使研究者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自适应处理算法。

2 自适应识别算法设计

2.1 自适应滤波器设计与优化

自适应滤波器通过动态调整滤波参数,实现对低信噪比信号的实时处理。最小均方(LMS)算法及其改进版本(如归一化 LMS、变步长 LMS)是经典的自适应滤波方法,通过最小化期望信号与实际输出的均方误差,自动调整滤波器系数。在雷达抗干扰场景中,基于 LMS 的自适应对消滤波器可有效抑制周期性干扰,使输出信噪比提升 15-20dB 。为克服传统算法收敛速度与稳态误差的矛盾,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通过指数加权遗忘因子快速跟踪信号变化,但计算复杂度较高。近年来,结合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滤波框架(如深度 LSTM - LMS 网络),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优化滤波系数更新策略,在非平稳信号处理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为滤波器设计提供了新方向。

2.2 自适应阈值判决算法研究

自适应阈值判决算法通过动态调整检测阈值,平衡低信噪比下的虚警率与漏检率。经典的恒虚警率(CFAR)检测算法,基于局部滑窗统计噪声功率,自适应计算检测阈值,在均匀杂波环境中性能优异。针对非均匀杂波场景,有序统计量 CFAR(OS - CFAR)、广义有序统计量 CFAR(GOS -CFAR)等改进算法,通过优化滑窗内样本排序和加权方式,提高对边缘杂波、多目标干扰的鲁棒性。随着机器学习的发展,基于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的分类器被引入阈值决策,通过训练样本学习信号与噪声的特征边界,实现自适应阈值优化。例如,在海上小目标检测中,基于 SVM 的自适应阈值算法使检测概率从 78% 提升至 92% ,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衰退问题。

2.3 自适应学习算法在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自适应学习算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提升信号识别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凭借多层卷积层和池化层结构,自动提取信号的层次化特征,在低信噪比雷达信号识别中表现出色。例如,基于 ResNet 的 CNN 模型在 SAR 图像目标识别中,当信噪比为 - 5dB时仍能保持 85% 以上的识别准确率。强化学习(RL)则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学习,动态调整识别策略,在目标跟踪场景中,基于深度 Q 网络(DQN)的 RL 算法可根据信号变化自适应选择检测参数,使跟踪误差降低 40‰ 。此外,迁移学习技术通过复用预训练模型参数,减少低信噪比数据稀缺带来的训练困难,加速算法收敛,为自适应信号识别提供了更高效的实现路径。

3 实验验证与性能评估

3.1 仿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仿真实验采用 MATLAB 和 Python 平台构建低信噪比信号环境,验证算法有效性。实验模拟雷达回波信号,设置信噪比范围为 - 15dB 至5dB,加入高斯白噪声、瑞利杂波等干扰。针对自适应滤波器算法,对比LMS、RLS 和深度 LSTM - LMS 的滤波效果,结果显示深度 LSTM - LMS在 - 10dB 信噪比下的输出信噪比达 12.3dB,较传统 LMS 算法提升6.8dB 。在信号识别实验中,基于 CNN 的算法在 - 5dB 时对飞机、舰船等目标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 88.7% ,显著优于基于人工特征提取的方法( 72.4% )。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在低信噪比下能有效增强信号、提升识别性能,且对不同类型噪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3.2 真实场景数据测试与验证

利用实际雷达采集数据进一步验证算法实用性。在某海岸雷达站采集的海杂波背景下小目标回波数据中,自适应 CFAR 算法成功检测出信噪比为 - 8dB 的小型渔船目标,虚警率控制在 3% 以内;基于 CNN 的识别模型对 10 类舰船目标的识别准确率达到 91.2% ,较传统模板匹配方法提升23‰ 。在气象雷达降水回波处理中,自适应滤波算法有效抑制地物杂波,使弱降水信号的信噪比提升 10dB,降水强度估计误差降低至 8.5‰ 。真实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在复杂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检测和识别精度,验证了其工程应用潜力。

3.3 自适应识别方法性能评估与比较

综合仿真与实测数据,对自适应识别方法进行性能评估。从检测准确率、虚警率、计算复杂度等指标对比不同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识别准确率上优势明显,但单次推理耗时较长(约 120ms );传统 CFAR 算法虽计算效率高(5ms),但复杂环境下漏检率达 22‰ 。自适应滤波算法中,RLS 的收敛速度(迭代 100 次)优于 LMS(迭代 500 次),但内存占用增加 3 倍。总体而言,融合深度学习与传统信号处理的混合算法在性能与效率间取得较好平衡,在 - 10dB 信噪比下检测准确率达 90.3% ,单次处理时间控制在 50ms 以内,为低信噪比信号识别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语: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实验验证,基于自适应算法的雷达低信噪比回波信号识别方法在提高信号识别准确性和鲁棒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娟.(2023).“雷达低信噪比回波信号自适应识别算法研究”。《雷达技术与应用》,(3),45-58。

[2]张伟,刘红.(2022).“基于自适应算法的雷达信号低信噪比处理方法探讨”。《电子与通信学报》,(2),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