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
黄诗雨
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 要] 数学学科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现将小学数学校本作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意义,从设计分层数学作业、布置生活实践作业、设计不同类型作业、组织思维拓展活动等角度,整理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策略,旨在为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思考方向,合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科学提升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小学数学;校本作业
引言:单元整体教学是根据学科单元教学主题,充分整合教材文本与教学资源,向学生提供完整的学科单元理论知识框架,降低学生吸收学科理论知识的难度。因为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内在逻辑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学科学习能力,所以可以考虑将单元整体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中,科学强化学生小学数学学科学习质量。
一、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整合学科理论知识
在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工作,可以协助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知识,通过作业内容引导学生串联理论知识,合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学生完成校本作业后,可以将课堂学习形成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二)丰富校本作业内容
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视域,进行校本作业设计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各种匹配学生学习需求的校本作业,科学丰富校本作业内容。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分层数学作业,科学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也可以设计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方式,对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1]。
二、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基于单元整体内容,设计分层数学作业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这导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效果各不相同。若想提高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教师就需要根据单元整体内容,设计分层数学作业,合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的学生。甲层次学生,思考能力优秀,可以开展一定难度的理论知识研究活动。乙层次学生,思考能力良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延伸学习。丙层次学生,思考能力中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吸收、消化基础理论知识。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中,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分别设计ABC三个层次的小学数学校本作业。对于A层次校本作业,需要以知识综合应用为标准,提供给甲层次学生,合理激发甲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将小数运算内容进行整合,如(7.2-7.2×0.66)÷2.3等,培养甲层次学生小数运算逻辑思维,引导甲层次学生提高小学数学学科学习能力;对于B层次校本作业,需要以知识延伸拓展为标准,提供给乙层次学生,引导乙层次学生对理论知识展开合理思考,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比如可以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小数除法题目,如11.14÷15等,提高乙层次学生对小数除法运算的理解层次,合理培养乙层次学生的小数除法运算思维;对于C层次校本作业,需要以知识巩固练习为标准,提供给丙层次学生,引导丙层次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理解理论知识的形成逻辑,便于开展下个阶段的学习活动[2]。
(二)设定单元整体目标,布置生活实践作业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面积》中,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长方形面积公式及计算方法,以此设计校本作业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校园花坛,让学生通过直尺测量花坛的长、宽,计算花坛面积。再让学生利用直尺测量-公式计算的方法,在家中选择合适的物体,测量其某个面的面积,如桌面、地面等。教师需要在下节课上课前,整理学生的校本作业,根据学生对校园花坛面积的计算数据,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两个不同的学生,只是在测量校园花坛长度、宽度数据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最终得到校园花坛面积数据则出现较大差异。教师需要让学生再次观察长方形面积公式,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理解出现计算数据差异的具体原因。
(三)丰富单元作业体验,设计不同类型作业
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需要充分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视域,将丰富学生的单元作业学习体验作为目标,设计不同类型校本作业。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线与角》中,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梳理线的各种组合,理解角的基本概念,掌握角的测量方法。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就可以采用理论知识复习与实践两种类型的作业内容,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两个角度,合理吸收《线与角》相关内容。对于理论知识复习作业,教师需要借助课后习题,让学生根据线的状态,通过相交、垂直进行形容,确认是否可以用平移、平行叙述线的关系,合理分析线的旋转与形成的角。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后,对照标准答案,验证对《线与角》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对于理论知识实践作业,则要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所见的事物,思考是否可以用《线与角》的理论知识,对于各类事物进行简单描述。如日常运动的双杠,就是两个平行的单杠组成,两个单杠永不相交。单杠支架与地面具有垂直关系,形成的角经过测量为90°。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校本作业,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文字描述与具体表现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开展单元作业探究,组织思维拓展活动
若想在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设计校本作业的闭环逻辑,教师就需要开展单元作业的深入探究,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活动,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负数》中,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负数概念。教师可以将思维拓展活动引入校本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对于负数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教师可以从温度角度,让学生比较-20℃与-25℃的大小,再比较20℃与25℃的大小,协助学生复习正负数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身边的物体,表达-20>-25,20<25的逻辑关系。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使用网络技术,吸收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合理解释正负数逻辑关系。如地理学科领域的海平面,在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可以用1m、20m进行形容,1m为学生的身高,20m为大楼的高度,大楼比学生高,即20m>1m,同理可证20<25。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可以用-3m、-100m进行形容,-3m为游泳池深度,-100m为海沟深度,游泳池比海沟浅,即-100m<-3m,同理可证-20>-25。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解构理论知识的表象,深入分析理论知识的内核,从“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科学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
结语: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需要根据当前教学进度,结合单元整体教学视角,通过单元内容、单元目标、作业体验等方式,科学落实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任务,合理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为学生未来开展高质量的小学数学学科学习活动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业梅.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1):35-37.
[2]陈朝就.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必要性、原则与开发策略[J].华夏教师,2023,(3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