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与智能化驾驶模式

作者

顾正辉 张曙磊 李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车辆管理中心 山东东营 25700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还能增强行车安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然而,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亟待探索有效的突破路径。

1 新能源汽车中智能化驾驶模式对于安全性能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

在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驾驶模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其系统的运行主要依靠传感器、摄像头等感知类的设备,对车辆的周围进行实时监测与反馈,辅助驾驶员操作车辆的驾驶。同时,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智能化驾驶模式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自动调整车辆的行驶速度以及方向,弥补驾驶员操作中的不足。例如,倒车入库不熟练的驾驶员可以借助智能化驾驶模式,让系统操作车辆完成倒车入库的操作,为驾驶员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提升驾驶体验感。在这种自动化的驾驶模式下,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驾驶安全产生的相关影响,促进新能源汽车驾驶安全性的提高。

1.2 有助于提升驾驶舒适性

在车辆的驾驶过程中,需要驾驶员观察车辆周围的情况以及车辆行驶情况,使驾驶员长时间处于观察的状态中,容易出现疲惫的感觉。而智能化驾驶模式可以给驾驶员提供车辆周围环境与车辆行驶情况的数据,给驾驶员的决策带来良好的支撑。同时,智能化驾驶模式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与路况信息,自动调整车辆行驶的模式以及相关参数,能够有效提升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例如,驾驶在城市拥堵的道路上,智能化驾驶模式可以自动切换到低速行驶模式,有助于减少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感。

2 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与智能化驾驶模式的优化策略

2.1 人机交互与驾驶体验提升举措的创新

人机交互在提升驾驶体验方面至关重要。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过多模态交互方式,实现驾驶员与车辆之间的自然、便捷沟通。语音交互技术使驾驶员能够通过语音指令操作车辆功能,如导航设置、音乐播放等,解放双手,提高驾驶安全性。随着语音识别准确率不断提高,其可理解自然语言指令,能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触摸显示屏设计更加人性化,操作界面简洁直观,方便驾驶员快速获取信息和进行操作。此外,手势控制、表情识别等新兴交互方式,进一步丰富交互手段。系统根据驾驶员的习惯和偏好,个性化定制驾驶界面和服务,如自动调整座椅位置、显示偏好的信息内容等。

2.2 驾驶环境感知与安全预警系统

驾驶环境感知与安全预警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功能,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融合,车辆能够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详细信息,包括道路状况、交通参与者(行人、车辆等)以及交通标志和信号灯。摄像头可捕捉高清图像,激光雷达精确测量距离和形状,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下仍能有效工作,它们共同构建起车辆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感知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系统能够提前识别潜在危险,如前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车辆的异常行驶行为或即将发生的碰撞风险等,并及时向驾驶员发出预警信息,预警方式包括声音提示、视觉警报(仪表盘显示、抬头显示等),使驾驶员有足够时间做出反应,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极大地提升驾驶安全性。

2.3 强化智能化技术研发,推广智能化驾驶模式

智能化驾驶模式是新时代的重要产物之一,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通过加强智能化技术研发,可以推动智能化驾驶模式的创新与产业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的制造商应该积极加大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智能化驾驶系统,辅助驾驶员驾驶汽车,减少驾驶员的行车疲劳感。同时,加强与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智能化驾驶模式,建立相关的工作标准,有助于促进智能化驾驶模式的推广。智能化驾驶模式的推广与研发,对于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具有关键作用。例如,在美国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一辆特斯拉 ModelS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突然遭遇前方车辆急刹车的情况,驾驶员一时之间难以做出正确的反应,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但特斯拉 ModelS的 Autopilot 系统第一时间检测到前方车辆的刹车行为,并自动采取了制动措施,成功避免了追尾事故的发生。

2.4 驾驶舒适性与便捷性改善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新能源汽车的驾驶舒适性与便捷性,其语音交互功能让驾驶员无须手动操作即可控制导航、多媒体、空调等多种车辆功能,使驾驶过程更加轻松便捷。驾驶员只需说出目的地,系统就能自动规划最佳路线并开始导航,同时还能根据实时路况调整路线,避免拥堵。车内环境控制系统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深度融合,根据驾驶员状态和外部环境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光线等,营造舒适宜人的车内环境。在驾驶过程中,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辅助等功能减轻了驾驶员长途驾驶的疲劳感,驾驶员无须频繁踩油门、刹车和调整方向盘,能更加专注于路况观察。

2.5 增强公众信任与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社会适应性需要从增强公众信任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入手。在增强公众信任方面,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发布安全报告等方式,向公众展示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消除公众的疑虑。例如:汽车制造商可以定期发布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运行数据,展示其在实际道路测试中的安全性表现。同时,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让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的投入,提高高精度地图的覆盖范围和更新频率,完善智能交通系统,推进车路协同技术的应用。例如:在道路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实现道路与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和交通信号信息。同时,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布局,提高充电的便利性,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能源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热点话题,其中新能源汽车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优化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与智能化驾驶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相关的制造商应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与智能化驾驶模式的探究,不断挖掘自身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中的安全隐患,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啊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新能源车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初探[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5,15(01):58-60.

[2]杜天宇,王鑫洋,刘栩,等.智能驱动未来:自动驾驶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J].时代汽车,2024(24):158-160.

[3]柯晔伟.智能碰撞预警系统在驾驶辅助领域的应用研究[J].机电技术,2023(1):23-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