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监督执法中“ 执法难” 问题的成因及破解策略
刘东
德清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 313200
一道路工程监督执法现状分析
(一)监督执法机构设置情况
当前,道路工程监督执法机构设置存在差异。部分地区设有专门的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对区域内道路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执法。然而,一些地方机构设置不够清晰明确,多个部门在道路工程监督执法中职责交叉,导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监督执法工作的高效开展。以某城市的道路拓宽工程为例,该工程涉及住建、交通等多部门,由于职责界定不清,给监督执法带来阻碍。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对自身职责范围认识模糊,遇事相互推诿,使得监督执法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二)监督执法技术手段应用
道路工程监督执法中,技术手段的应用意义重大。全站仪、水准仪等先进检测设备,在道路几何参数测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路线的平整度与精度。在某大型道路建设项目中,通过全站仪精确测量,有效控制了道路的弯道曲率等参数,确保车辆行驶安全顺畅。无人机航拍监测也成为重要手段,能迅速获取道路工程整体面貌,及时察觉施工中的各类问题。如在一次山区道路施工监测中,无人机快速发现了一处边坡隐患,为及时处理赢得了时间。信息化管理系统正逐步推广,可实时采集与分析工程进度、质量数据,显著提升监督执法的效率与准确性。
二道路工程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
道路工程监督执法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完善之处。部分法规条款陈旧,难以契合当前工程实际需求。对于新型道路材料质量监管,缺乏明确规定,致使监管工作面临困境。法规之间存在冲突,不同部门的法规在道路工程某些方面要求不一致,造成执法标准混乱。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不同部门依据不同法规执行,导致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影响执法效率与公正性。一些关键领域存在法规空白,新兴道路施工技术的安全监督缺乏相应条款,使得监督执法无法全面覆盖,有效性大打折扣。如在某些采用新技术的道路施工项目中,因缺乏相关法规约束,安全隐患难以得到及时排查与消除。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更新陈旧条款,协调法规冲突,填补关键领域空白,以提升道路工程监督执法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保障道路工程质量与安全。
(二)执法人员素质不足问题
道路工程监督执法存在执法人员素质不足问题。部分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对道路工程相关规范标准掌握不扎实,在监督执法中无法准确判断工程质量与安全隐患。据调查,约 30% 的执法人员缺乏系统的道路工程专业培训。比如,在某道路工程施工现场,执法人员因对道路基层压实度检测标准不熟悉,未能及时发现施工单位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后续可能出现道路早期病害。同时,部分人员执法能力薄弱,沟通协调及应急处理能力不足,面对复杂执法场景时应对乏力,影响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一次道路工程突发事件中,执法人员未能迅速与施工方、周边群众等有效沟通协调,导致现场秩序混乱,延误了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这不仅降低了执法效率,也对道路工程的顺利推进造成了阻碍。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培训与能力培养,已成为道路工程监督执法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道路工程质量与安全。
三道路工程监督执法问题的破解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破解道路工程监督执法问题的核心所在。需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与实际需求,着力填补法律空白,细化法规条款。以道路工程施工为例,针对其中新型技术应用监管缺失这一突出问题,应及时补充相关规定。如在某些道路工程中,采用了新型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但现有的法规对此缺乏明确规范,导致监管出现漏洞。通过补充规定,可明确新型技术应用的标准、审批流程、质量监管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大力加强法规的协调性与可操作性。确保不同层级法规相互紧密衔接,使执法人员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精准适用。上级法规对道路工程质量标准有原则性规定,下级法规则应进一步细化具体的检验方法、验收流程等,形成完整的法规链条。如此一来,为监督执法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依据,保障道路工程建设严格依法依规推进,提升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安全性。
(二)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是破解道路工程监督执法问题的核心所在。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应广泛涵盖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以此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工程建设法规,使其准确把握执法依据;开展道路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标准等技术培训,增强其对工程问题的判断能力。同时,要着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增强执法人员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职责重大,树立全心全意为道路工程建设服务的理念。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可或缺,对执法人员工作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如执法准确性、工作效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奖惩,激励执法人员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结论:道路工程监督执法意义非凡,对保障道路工程安全质量、维护公众利益、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面临诸多问题。法规不完善,部分关键领域缺乏明确规范,导致执法时存在依据不足的情况。如在一些新兴道路工程技术应用方面,法规未能及时跟进。人员素质不足,专业知识和执法能力参差不齐。据相关调查,约 30% 的执法人员缺乏系统的道路工程专业培训,在处理复杂工程问题时力不从心。设备技术落后,难以满足精准监督执法需求。部分老旧检测设备精度低,无法准确检测道路工程质量隐患。为改善执法状况,需完善法规体系,针对道路工程各环节细化法规标准,填补空白。提升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考核,提高执法人员专业水平。加强设备技术投入,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监督执法效率和准确性。通过这些策略,为道路工程建设依法依规推进提供有力支持,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蕊.行政执法中的公民监督:制度安排与功效实现[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5,17(03):1-8.
[2]陈军宽.制度引领强基固本技术支撑——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2025,(05):54-55.
[3]骆海平.大数据驱动下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督策略优化与精准执法路径探索[J].中国食品工业,2025,(1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