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中的实践
陈嘉欣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 835300
引言
许多依赖口传身授的传统技艺、习俗与表达形式正加速流失,亟需开展系统性抢救与保护。文化馆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文化载体,具备贴近民族地区实际、掌握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在非遗记录、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受限于制度设计、执行能力和协作机制,其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中的功能边界与现实挑战,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协同路径与实践模式。
一、文化馆介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现实基础与角色定位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实施主体。这一角色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文化馆所具备的组织优势、地域贴近性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察布查尔县文化馆为例,因分布于民族地区,长期承担着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地方艺术推广和民间文化资源收集等职能,这为其参与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馆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属性,能够依托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构建起连接地方政府、社区居民与非遗传承人的桥梁。
从现实基础来看,民族地区的非遗项目往往具有高度的地域性和族群特征,许多项目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性的记录与传播机制。长期以来,察布查尔县文化馆通过设立专项档案、开展田野调查、建立数据库等方式,逐步将原本零散的文化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形成可供研究与传承的基础资料。此外,因文化馆还具备音乐、舞蹈、民俗等一定的专业人员配备,能够在非遗普查、项目申报、展示传播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弥补了基层非遗保护力量薄弱的问题。
在角色定位方面,文化馆不仅承担着非遗项目的记录与保存职责,更在推动活态传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功能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服务提供者”扩展至“文化资源管理者”和“非遗生态维护者”。一方面,文化馆通过组织培训、举办展演、开设课程等形式,增强公众对少数民族非遗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也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合作,探索多元化的保护路径,提升非遗保护的专业化水平。这种多重角色的融合,使文化馆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为后续的系统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制度和实践基础。
二、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困境及其成因解析
实践看来,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过程中,文化馆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制度设计与执行落实方面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方面,相关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以察布查尔县文化馆为例,部分地区的非遗保护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文化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和明确方向。政策条文多以宏观指导为主,缺少针对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细化措施,致使文化馆在资源调配、项目申报、人员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中的协同机制薄弱,跨部门协作不畅,限制了文化馆职能的有效发挥。非遗保护涉及文化、教育、民族事务等多个行政系统,但由于权责划分不清、信息共享不充分,文化馆往往处于被动配合状态,难以为保护工作提供整体性支持。
基层文化管理体系中专业人才匮乏,部分文化馆工作人员对非遗保护的认知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影响了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资金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也构成了重要障碍。尽管国家对非遗保护投入逐年增加,但在地方财政分配中,文化馆所能获得的专项经费仍显不足,且存在拨款周期长、使用范围受限等问题。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非遗记录、传承人扶持、展示传播等关键环节的实施效果,使得文化馆难以开展持续性和深度性的保护行动。与此同时,社会参与度低也是当前执行层面的一大难题。
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依赖于社区和群体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而现实中,文化馆在推动公众参与方面的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互动平台,导致非遗保护仍停留在政府主导的层面,未能充分激发民间力量和社会资本的介入。这种单一化的执行路径不仅削弱了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项目的创新与发展。
三、协同机制构建与地方实践路径探索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文化馆的角色正由单一执行者向多元协作平台转变。面对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多重制约,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成为提升保护效能的关键路径。这种机制不仅涵盖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也包括文化馆与社区、高校、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文化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非遗项目的系统性记录、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
在横向协作方面,文化馆需强化与民族事务管理、教育、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对接,推动形成跨领域、跨层级的工作联动体系。通过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行动方案,使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与人才配置等方面实现统筹协调。同时,应明确各主体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责边界,避免因职能交叉而导致的执行低效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在纵向联动层面,文化馆应加强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技术指导与项目支持,同时下沉至乡镇、村寨等基层单位,增强对一线非遗传承活动的感知力与响应力。依托数字化手段建设非遗数据库与动态监测系统,有助于提升文化馆在信息采集、成果展示与成效评估方面的专业能力,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在社会参与机制方面,文化馆应长期坚持主动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地方文史专家等群体深度介入保护实践过程。通过组织培训、设立传习点、开展节庆展演等方式,增强非遗项目的可见度与影响力,激发基层村(社区)内部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引入学术研究力量,提升地区非遗保护的理论深度与方法创新水平。同时,文化馆还应注重与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借助市场化手段拓展非遗传播渠道。通过策划主题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品牌等形式,使非遗资源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这一过程中,文化馆不仅是内容的组织者,更是价值转化的推动者,其职能已从传统的文化保存延伸至文化再生的广阔领域。
结语
文化馆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是文化资源的整合者,也是传承机制的推动者。面对制度与执行中的多重挑战,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深化地方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非遗保护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社会参与渠道,使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体系中的核心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与文化创新方式,推动非遗项目实现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化,为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志远.文化馆在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中的功能拓展研究[J].民族文化研究,2023,45(3):78-85.
[2]刘晓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路径探析[J].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22,17(4):56-63.
[3]高文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非遗保护模式创新探讨[J].图书馆论坛,2024,44(2):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