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活动视角探讨数学学习对认知结构的塑造
胡方敏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523000
一、引言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它是理解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数学作为一门高度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其学习过程不仅涉及大量知识的积累,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活动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通过数学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本文从心理活动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数学学习对初中生认知结构塑造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注意、记忆和思维三大心理过程在认知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心理活动视角下的认知结构形成机制
2.1 注意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核心环节,决定了个体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力的集中能够帮助学生筛选和聚焦关键信息,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数学题目通常包含多步骤和复杂的条件,良好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此外,注意的转移性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灵活切换,促进知识的整合。注意力的持续性也关系到学习的连贯性和效率,长时间分散的注意容易导致认知结构不完整。教师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适当的学习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的维持,进而促进认知结构的稳固和发展。
2.2 记忆对数学认知结构的支持
记忆是将信息保存和再现的心理过程,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繁多且体系复杂,只有通过良好的记忆,学生才能将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牢固掌握。短时记忆帮助学生处理当前任务信息,而长期记忆则储存系统化的数学知识,支持知识的复用和迁移。有效的记忆策略,如理解性记忆和联想记忆,能够增强信息的编码深度,促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记忆的良好运作促进认知结构的稳定,帮助学生构建起层次分明的数学知识网络,提升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
2.3 思维过程对认知结构的深化
思维是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心理活动。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操作,学生不断调整和重组已有认知结构,形成更为复杂和系统的知识框架。抽象思维帮助学生跳出具体事物,理解数学符号和概念的普遍规律;逻辑推理则促进知识之间的严密联系,提升认知结构的条理性。思维过程中的反复探索和创新使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优化。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深化数学认知结构的层次和深度。
三、数学学习对认知结构具体塑造的表现
3.1 数学知识系统化与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是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表现。初中数学内容涉及数与代数、几何、统计等多个领域,这些知识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学习,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图形与空间的联系,这些都促使认知结构趋向完整和系统。系统化认知结构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快速调用相关知识,增强理解和应用能力。若缺乏系统化,知识就会零散,难以有效迁移和深化。教师通过梳理知识脉络、搭建知识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认知地图,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
3.2 抽象思维的培养及认知结构的提升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超越具体事物,理解抽象符号和概念,这种能力的培养对认知结构影响深远。比如,变量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的普遍性,函数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变化规律的抽象表达。抽象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从具体经验转向概念分析,提升了认知的高度和层次。这不仅增强了理解能力,还促进了认知结构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数学知识。长期的抽象思维锻炼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推动认知结构的动态发展,帮助他们适应更加复杂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3.3 逻辑推理能力与认知结构的优化
逻辑推理是数学的核心,也是认知结构严密性的体现。初中数学中证明、推理题目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演绎推理,学生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得出结论,增强认知结构的条理性。归纳推理则帮助他们发现规律,形成一般性的数学法则,扩展认知结构的广度。逻辑推理的持续训练不仅提升了解题能力,还使认知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认知结构优化体现在思维的连贯性和严密性上,有助于学生建立完善的问题解决框架,从而更高效地应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挑战。
四、促进数学学习中认知结构塑造的策略
4.1 培养有效的注意力策略
注意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良好的注意力有助于信息的有效加工。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设计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阶段设定具体目标,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集中注意力。同时,教学应避免长时间单一内容,防止注意力疲劳。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帮助学生保持注意的灵活转移和持续。通过训练注意力调控能力,学生能更好地捕捉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环节,促进认知结构的稳定构建和不断完善。
4.2 加强记忆训练与知识巩固
数学学习中的记忆不仅是机械背诵,更需要理解和结构化的整合。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策略,将零散知识串联成体系。例如,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进信息的深度编码和组织。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是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能增强知识的长期保存和迁移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加固,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提升学习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记忆的良好管理还减少遗忘,提高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4.3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认知结构发展的核心动力。教师应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性任务,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拓宽认知视野,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考路径,培养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身思维中的不足与优点,有助于认知结构的自我调整和优化。提升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数学学习通过多种心理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其系统化、抽象化和逻辑化发展。注意、记忆和思维作为认知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关注心理活动的特点,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认知结构的科学构建。未来的初中数学教育应结合心理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典顺,常宁.数学认知激发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影响——以学生数 学 学 习 习 惯 为 中 介 的 多 层 线 性 模 型 分 析 [J]. 教 育 科 学 研究,2025,(02):43-50.
[2]赵花妮,冯彪,刘坤.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初中数学成绩的影响因素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2025,36(02):131-138.
[3] 胡玉峰.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微项目学习[J]. 亚太教育,2025,(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