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乡村振兴战略中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改进研究

作者

王辉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镇党群服务中心 内蒙古兴安盟 1376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 三农” 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财政支农政策作为核心支撑,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基建完善、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意义重大。但随着战略深入,政策实施暴露出诸多问题,制约其效果发挥。尤其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 三农” 财政投入,更需深入分析政策实施效果,探索改进路径,确保财政资金精准发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财政支农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一)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财政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通过多元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在农业科技研发领域,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种业振兴行动,仅 2023 年就投入超 50 亿元,用于农作物、畜禽良种培育,成功培育出多个高产、抗病新品种,如节水抗旱小麦新品种“ 中科16”,使亩均增产 10‰ 。同时,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在山东、江苏等地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财政补贴购置智能农机设备,降低农户购置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持续加大投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2022-2024 年,全国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 3000 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超 2.5 亿亩,完善了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使农田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约 15‰ 。此外,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上,中央财政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给予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冷库、保鲜库,有效减少农产品产后损耗,促进农产品错峰销售,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得到财政有力扶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23 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120 亿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在湖南湘西,财政支持建设的茶叶加工产业园,带动当地茶农人均年增收超5000 元。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特色村镇建设、旅游设施改造给予资金补贴,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财政支农政策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持续发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近年来实施“ 四好农村路” 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协同投入,2021-2023 年,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 30万公里,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 100% 通硬化路。农村道路的畅通,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更打通了农产品出山“ 最后一公里” ,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2022 年,全国投入财政资金超200 亿元,新增供水受益人口超1500 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7% 以上,水质合格率大幅提升,切实保障了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同样成效显著。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在财政资金支持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2023 年,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投入资金超500 亿元,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 99.8% ,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 99.6% ,满足了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为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电气化农业设备提供了电力保障。

(三)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财政支农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23 年,全国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超 1500 万人次,培训内容涵盖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多个工种,培训后就业率达 85% 以上。通过培训,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财政积极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一方面,对农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例如,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最高可达 2 万元,激发了农民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浙江、江苏等地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财政对电商企业给予场地租赁补贴、物流费用补贴等,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2023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17 万亿元,带动数百万农民就业增收。此外,发展乡村旅游、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提供了餐饮、住宿、导游等多样化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二、改进财政支农政策的措施

(一)优化资金分配

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能,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将资金重点向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薄弱领域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资源禀赋等因素,合理分配资金,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能获得充足支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此外,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资金使用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更多优质社会力量参与涉农项目。如此一来,既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二)加强监管力度

为保障财政支农资金高效安全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亟需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要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将操作规范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严格资金使用流程,从源头筑牢合法合规防线,杜绝资金滥用。强化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运用科学指标精准衡量项目成效,把评价结果和资金分配深度挂钩,激励资金流向高效领域。同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打破信息“ 孤岛” ,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每一笔财政支农资金都能精准投放、高效使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三)提高政策协同性

为提升政策效能,需强化财政支农政策与其他涉农政策的协同配合,凝聚政策合力。一方面,构建完善的政策协调机制,搭建部门沟通协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保障各项政策在目标设定、内容规划及实施推进上紧密衔接、协同共进,避免政策冲突与脱节。另一方面,统一不同地区财政支农政策标准,消除地区差异带来的政策执行障碍,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使政策能更有效地在各地落地实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支农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分配失衡、监管不力、协同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资金分配,加强监管力度,提升政策协同性,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与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胜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研究[J].西部金融.2024(10):21-24,61

[2]李存英,马源禾.财政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2(03):42-44

[3]郑新楠,王飞,梁荣平.乡村振兴战略下南疆三地州的财政金融协同及政策优化研究[J].喀什大学学报.2024(05):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