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力系统新能源光伏应用策略

作者

黄建宫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1100

一、引言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 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突破 10 亿千瓦,占电力系统总装机比重达 25% 。光伏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特征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的稳定出力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规模并网后易引发电力系统频率偏差超标(超过 ±0.2Hz )、电压波动(偏差超过 1% )等问题。例如,某省级电网因正午光伏出力骤增(短时间内增幅达 300 万千瓦),导致电压超出允许范围,被迫切除部分光伏电站,造成清洁能源浪费。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为光伏新能源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支撑,通过先进量测、灵活调度、储能协同等手段,可实现光伏出力的精准预测与动态消纳。数据显示,采用智能调度策略的电网,光伏弃电率可从 8% 降至 2% 以下,调峰成本降低 30% 。因此,研究电力系统新能源光伏应用策略,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力系统光伏应用的核心技术挑战

2.1 并网稳定性问题

• 电压波动与闪变:光伏逆变器输出电流含有的谐波成分(3 次、5 次谐波为主)会导致并网点电压畸变,畸变率超过 5% 时,会影响邻近敏感负荷(如精密制造设备)的正常运行。某工业园区 10kV 光伏并网项目因谐波超标,导致生产线设备频繁停机,日均损失达 5 万元。该项目中,光伏阵列与变压器的距离过近(仅 50 米),且未配置滤波装置,使得 3 次谐波电流在低压侧的畸变率高达 8% ,远超 GB/T 14549-1993 规定的 4% 限值。

• 频率调节困难:光伏出力受光照强度影响呈现剧烈波动,单日最大出力波动可达额定容量的 80% ,而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调峰速度(约 2% 额定容量 / 分钟)难以匹配,导致系统频率偏差增大。2023 年夏季某区域电网因光伏出力骤降 400 万千瓦,频率跌至 49.5Hz ,触发低频减载装置动作,切除负荷 20 万千瓦。事后分析显示,该区域光伏装机占比已达35% ,但缺乏有效的频率支撑手段,导致系统惯量降低 20% 。

2.2 调度与消纳矛盾

⋅ 预测精度不足:光伏出力预测误差在阴天可达 20% 以上,导致调度计划与实际出力偏差较大。某省电力公司因预测误差超标,导致日内光伏弃电量达 500 万千瓦时,占当日光伏发电量的 15% 。该公司采用的传统预测模型仅依赖历史数据,未考虑云层移动速度等实时气象因素,在多云天气下预测误差甚至超过 30% 。

• 电网输送瓶颈:部分大型光伏电站位于偏远地区,外送通道容量不足,出现 “窝电” 现象。西北某光伏基地因外送线路满载,夏季日均弃光率达 10% ,年损失电量超 1 亿千瓦时。该基地配套的 330kV 送出线路设计输送容量为 200 万千瓦,但实际光伏装机达 250 万千瓦,且缺乏灵活的潮流控制手段,导致午间出力高峰时段不得不限制光伏出力。

2.3 储能配套滞后

⋅ 储能容量不足:现有储能装置的充放电效率(约 80% )与响应速度(毫秒级)难以满足光伏出力平抑需求,某光伏电站配套的储能系统因容量不足,无法抵消夜间光伏出力骤降带来的冲击。该电站储能配置仅为光伏装机的 5% (2MW/2MWh),在傍晚 18:00-19:00 光伏出力从 50MW 降至 0 的过程中,储能系统在 15 分钟内即耗尽电量,导致电网频率出现0.3Hz 的波动。

⋅ 经济性失衡:储能投资成本较高(约 1.5 元 / Wh),单纯依赖储能平抑光伏波动会导致度电成本上升 0.1-0.2 元,影响光伏项目的经济性。某分布式光伏项目测算显示,配置 10% 容量的储能系统后,度电成本从0.35 元升至 0.5 元,超过当地脱硫煤电价,导致项目投资回收期延长 3年。

三、电力系统光伏应用优化策略

3.1 并网技术升级

• 智能逆变器应用:采用具备无功补偿功能的智能逆变器,通过 SVG(静止无功发生器)技术实现并网点电压的动态调节,将电压偏差控制在±2% 以内。某 100MW 光伏电站改造后,电压畸变率从 6% 降至 2% ,满足 GB/T 14549-1993 谐波标准要求。该电站每 10MW 光伏阵列配置 1台 2Mvar 的 SVG 装置,通过实时监测并网点电压,动态输出容性或感性无功,在负荷波动时可将电压偏差控制在 1% 以内。

⋅ 虚拟同步机技术:在光伏逆变器中植入虚拟同步机控制算法,模拟同步发电机的惯量特性与调频能力,提升系统频率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光伏电站的频率响应速度提升 50% ,可参与电网一次调频。

某试点项目中,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光伏逆变器在频率下降 0.1Hz 时,能在100ms 内增加出力 5% ,为系统提供有效的频率支撑。

3.2 智能调度协同

⋅ 高精度预测系统:融合卫星云图、地面监测站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光伏出力预测模型,将短期(4 小时)预测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超短期(15 分钟)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某省级电网应用后,光伏日前调度计划准确率从 75% 提升至 90% 。该系统接入了风云四号卫星的云图数据,结合 200 个地面辐射监测站的实时数据,采用 LSTM 神经网络算法进行预测,在阴天条件下预测误差可控制在 15% 以内。

• 源网荷储协同:建立 “光伏 + 风电 + 储能 + 可控负荷” 的协同调度机制,通过聚合商整合工业可中断负荷(如电解铝企业),在光伏出力低谷时启动负荷响应,单次可调用负荷资源达 50 万千瓦。某工业园区通过该机制,在光伏出力骤降时,15 分钟内关停部分电解槽,减少负荷 30 万千瓦,避免了电网频率波动。同时,该园区还将光伏、储能与电动汽车充电桩联动,实现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时为电动车充电,提高本地消纳率。

3.3 储能配套优化

⋅ 储能容量配置:按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的 15%-20% 配置储能系统,采用 “1 小时容量 + 快速响应” 模式,平抑短时出力波动。某 50MW 光伏电站配套 10MW/10MWh 储能系统后,出力波动幅度从 ±30% 降至±5% ,满足电网接纳标准。该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响应时间小于50ms,可在 1 秒内完成满功率充放电切换,有效平抑光伏出力的高频波动。

四、应用案例分析

4.1 某省级智能电网光伏应用项目

该项目总装机容量 500 万千瓦,覆盖集中式光伏电站 20 座、分布式光伏项目 100 个,实施策略包括:

• 并网技术:全部光伏逆变器升级为具备虚拟同步机功能的智能型,配置集中式 SVG 装置 30 套,总容量 600Mvar,实现并网点电压偏差控制在 ±1.5% 以内;

• 调度系统:部署 AI 预测平台,接入 2000 个气象监测点数据,融合数值天气预报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精度达 92% ,超短期预测误差控制在 4% 以内;

• 储能配套:建设共享储能电站 2 座(总容量 100 万千瓦 / 200 万千瓦时),采用 “统一调度、按需付费” 模式,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年收益达 1.2 亿元。

实施效果:光伏弃电率从 7% 降至 1.5% ,电网频率偏差控制在±0.1Hz 以内,年消纳光伏电量 100 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 800 万吨。项目还建立了光伏出力与负荷需求的动态匹配机制,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通过储能释放与光伏出力叠加,可满足 50 万用户的用电需求,提升了电网供电可靠性。

五、结论与建议

电力系统新能源光伏应用需突破技术瓶颈,构建 “并网优化 - 调度协同 - 储能支撑” 的一体化体系。建议:

⋅ 技术层面:加快虚拟同步机、AI 预测等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制定光伏并网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光伏渗透率下的技术要求(如渗透率超过 30% 时需配置虚拟同步机功能);

⋅ 政策层面:完善储能辅助服务市场机制,通过电价补贴、容量补偿等方式提升储能投资积极性,例如对参与调频的储能项目给予 0.5 元/kWh 的辅助服务补贴;

⋅ 行业层面:推动 “光伏 + 乡村振兴”“光伏 + 交通” 等融合应用,拓展光伏消纳场景,如在农村地区推广光伏微电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光伏充电站,提高分布式光伏的就地消纳率。

通过多维度策略的协同实施,可实现光伏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友好互动,为能源清洁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文亮。智能电网技术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

[2] 赵争鸣。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3] 周孝信。电力系统自动化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4] 王伟胜。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技术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2.

[5] 李建林。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