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工作重点环节 提升动物防控防疫成效
杨应波
潞江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保山 678000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不断推进,动物疫病防控任务日趋复杂,特别是重大疫病频发与跨区域传播风险增加,使得基层防疫工作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动物防疫体系的政策投入和制度建设,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仍面临执行力不足、人员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滞后等现实难题。尤其是在疫苗接种、疫情上报、生物安全管理和防疫员保障等重点环节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因此,有必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系统梳理防控工作中的核心短板,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推动基层防疫体系高效运行、疫病应对能力持续提升,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一、强化制度执行,夯实防疫基础
近年来,国家对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为基层防疫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制度健全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地区对《动物防疫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执行标准不统一,防控责任主体边界模糊,导致防疫工作流于形式。为提升制度执行效能,应进一步健全防疫责任追溯机制,明确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主体等不同层级在疫情监测、免疫实施、检疫管理等方面的法定职责。建立以村为单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畜禽存栏、调运流向、免疫记录、死亡申报等信息纳入日常动态管理,实现“数据实时掌握、问题迅速响应”。同时,应推动乡镇畜牧机构与防疫员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户、落实到人,并配套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任务清单+巡查频次+评估反馈”三结合机制,强化日常监管与信息反馈闭环,切实提升基层防疫工作的制度执行力和科学规范化水平。
二、规范疫苗接种与冷链管理
疫苗接种是动物疫病防控的核心措施,其效果直接关系到群体免疫水平与疫情防控成效。当前,部分基层地区在疫苗使用环节仍存在储运温控不到位、接种安排不规范、免疫数据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疫苗的生物效力与管理效率。为此,应全面推行“疫苗全链条监管机制”,对疫苗从出库、冷链运输、村级储存到最终接种各环节进行闭环管理,确保温控标准稳定、流向清晰、接种时效可控。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应严格执行疫苗贮存温控标准(如 2~8℃冷藏要求),对冷链运输车辆和储存设备实行定期校验与信息备案制度,防止温度波动导致疫苗失效。同时,在重大动物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免疫工作中,应积极推广二维码标识、电子标签、扫码登记等信息化工具,实现接种信息自动采集与同步上传,减少手工登记误差,提升数据真实度与可追溯性。建立“养殖户-村级防疫员-乡镇畜牧站-县级平台”四级免疫台账同步体系,做到疫苗使用信息“来源清、去向明、环节全、记录实”。此外,针对不同养殖模式,应制定分层分类的疫苗接种技术规程和应急补种预案,指导基层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剂量及监测点抽样计划,确保免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1]。
三、提升疫情监测与报告时效
疫情早发现是实现快速防控的前提。当前,基层在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方面仍存在“发现慢、上报迟、响应慢”等问题,影响防控效率。主要原因包括防疫人员配置不足、上报渠道不畅、养殖户防范意识薄弱等。建议依托现有畜牧信息系统,构建“日常报告 + 突发报告”双轨机制,将村级防疫员的定期巡查与异常事件即时上报相结合。推广使用手机 APP、小程序等工具,简化流程,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同时,可建立“首报奖励机制”,鼓励养殖户、村级巡查员在第一时间报告疑似疫情,提高主动监测积极性。对疫情高发区域和重点养殖场实行动态布控与定期抽检,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实现“关口前移、预警前置”,提升整体防控时效性与精准性。
四、推进生物安全与防疫联动管理
生物安全制度建设是提升基层防疫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向。当前,部分中小型养殖场仍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消毒流程缺失、病死动物处理不规范等问题,极易成为动物疫病暴发的隐患源头。为此,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应推广标准化服务指导模式,结合养殖户实际情况,指导其建立场内清洗消毒流程、人员及车辆出入登记制度、畜禽健康档案、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流程等基本制度,推动实现“场场有台账、户户有规范”。同时,建立乡镇兽医、动物卫生监督员与村级防疫员“三位一体”的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月查、季评、年考”的监管模式,对重点养殖场户实行动态监督与问题整改。通过制度化巡查和量化考核,推动基层防疫工作从“临时应对”转向“常态运行”,逐步实现管理闭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健全联动体系,是提升防疫响应能力、压实养殖主体责任、构建可持续防控体系的关键举措。
五、加强基层防疫人员培训与保障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关键依赖于一线防疫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与稳定性。目前,部分地区存在人员结构老化、技能更新滞后、人才断层严重等问题,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多数为兼职,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和长效激励机制,制约了防疫工作质量与持续推进力。为此,应建立分层分类的乡村兽医培训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能力需求,设置“基础操作技能、常见疫病识别、信息化工具使用、生物安全规范”等核心课程。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训+现场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常态化培训与技术轮训,逐步提升基层队伍的业务能力与应急水平。同时,各地应强化对基层防疫人员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建设,在工资补贴、绩效激励、意外保险、交通补助、个人防护物资等方面加大投入。可探索设立“优秀防疫员”评选制度,营造尊重基层、激励先进的良好氛围,提升岗位认同感与职业归属感。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保障支持,逐步构建一支数量适配、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为疫病防控的持续高效运行打下坚实基础[2]。
结语: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是联结国家政策与实际防控效果的“最后一公里”,其效能直接关系到动物疫病能否早发现、快处置、广阻断。本文从制度建设、疫苗管理、疫情监测、生物安全与人员保障等五个重点环节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今后,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推动形成制度完备、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基层防疫新格局。只有不断夯实基础力量,才能构建起覆盖全面、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动物防疫“防火墙”,为保障畜牧业发展与公共安全筑牢底座。
参考文献:
[1]刘建新,王志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22,49(5):112–116.
[2]张宏伟,陈志军.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疫病防控机制优化探析[J].畜牧与兽医,2021,53(8):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