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管护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
陈乌力吉白乙拉 哈斯额尔敦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內蒙古通辽 029300
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森林,其被称为“地球之肺”。不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还在水源维护、土地保护、防风固沙、气候调节方面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致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加剧。现阶段,提高森林资源保护重视程度,加大保护力度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而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来说,最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就是森林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全面开展。其在生态环境改善、森林资源管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1 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生态系统退化和功能衰退
当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森林生态系统呈现出多维度的退化趋势特点。主要是因为,以往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大量的林业资源进行高强度的砍伐,致使森林生态系统中天然林的面积急剧减少。虽然,最近几年借助人工种植的形式,森林面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因为人工种植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所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如,人工林种植时,常对单一树种进行选用。此类林区内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大大降低,与混交林相比,该区域的病虫害防控能力仅有 30%~40% 左右,大幅度增加了病虫害暴发风险。不仅如此,森林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许多阴山山脉林区自身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涵养能力水平已不足 50% 。此时,与其他区域相比,该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出 2-3倍的增加,进而使附近河流中的泥沙量增多,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受到生态系统退化和功能衰退的影响,珍稀物种生存范围减少,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严重威胁。
1.2 生态修复技术水平较低
现阶段,开展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时,所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具有单一化特点。如植树造林工程建设阶段,过度对单一树种进行使用,忽视了科学的群落结构设计,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修复以后,依旧存在单一的功能问题。如,部分森林区域内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期间,常常对杨树进行使用。而杨树自身具有生长迅速的特点,会使得该区域范围内的水分和养分被大量消耗,进而影响土地肥力,引发负面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因大部分区域为干旱半干旱。致使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缺乏较强的地域适应性,造林成活率不高,甚至抗旱保墒的针对性技术使用严重不足。另外,当前森林资源管护阶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并未构建完善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一般只将植物覆盖率作为生态修复的评估指标,缺乏长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效益的有效监测和评估。
1.3 保护管理体系较差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时,制度和执行均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对于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来说,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较强的惩处力度。基于此,许多非法采伐、盗伐行为依旧存在。不仅如此,一些偏远林区的监测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森林资源进行巡查时依旧依赖于传统人工形式。在此过程中,森林资源无法得到实时、动态性地监督管理。除此之外,基层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人数较少,且缺乏足
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2 森林资源管护中生态修复和保护的策略
2.1 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科学制定
通常情况下,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自然发展规律相结合。重视对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进行采用,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如,开展退化林地的修复工作时,可对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手段进行推广和运用。在此过程中,可重视对乡土植物的选用,并合理地对枯立木进行保留,严格遵循该区域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为确保各个生态区域均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需与各个生态区域实际相结合,对合适的修复技术手段进行研发利用。如,干旱半干旱区域,需要重视对抗旱技术的运用。即集雨整地、容器苗造林等,并加大对保水剂、菌根菌接种等利用力度,以此使造林成活率从根本上得到全面提升。
2.2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的完善
对现有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优化,促使破坏生态系统的不法行为得到严厉惩处。与此同时,在法律法规内对“破坏—修复—赔偿”责任制度进行构建。积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开展全面性的监管,保证监测的全面性覆盖。此外,组建一支专业的基层管护工作队伍,并借助定向培养、技能培训等形式,使该队伍的综合技能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为后续管护工作的高质量进行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
2.3 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化进程
实际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时,应积极对其与产业发展间的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创新和探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领域。同时,可借助林下种植中草药、林下养殖等手段形式,对该区域范围内的林地经济收益效益进行持续提升。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借此实现对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吸引。同时,通过对 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手段的有效运用,对企业技术、资金方面的投入进行吸引,最终使森林资源生态修复工作中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和投入。
3 结束语
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属于森林资源管护的一个重要环节,且修复和保护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但当前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对完善和针对性强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进行制定。不仅如此,应建立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在生态经济效益提升方面,注入多方协同的多元化产业发展动力。既有利于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步伐,又可为社会公众构筑安全的生态屏障。
参考文献:
[1]杨冠华,吴正伟.森林资源管护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J].新农民,2025,(07):92-94.
[2] 王鹏. 森林 资源管 护中 的生 态修复 与保 护研究 [J]. 农家参谋,2024,(32):62-63+75.
[3]方成雄.歙县森林资源管护成效与“十四五”林业生态保护建设[J].中国林副特产,2022,(02):9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