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策略

作者

陈亚强

陕西雍城建筑工程公司

引言: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管理对质量把控、安全保障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标准。作为建筑的核心承重体系,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的安全性能、使用寿命和实际使用效果。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缺陷、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及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导致工程质量隐患和资源浪费。因此,如何优化结构设计、强化信息化管理、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平衡成本效益并提升人员专业能力,成为当前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行业现状,结合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探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策略,旨在为提升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主体结构是建筑物的核心支撑体系,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能够确保结构设计合理、施工工艺规范、材料质量达标,从而避免因结构缺陷导致的建筑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高质量的主体结构工程管理有助于提升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通过优化设计方案、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合理配置资源,不仅可以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还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为业主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现代建筑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涉及多方参与和多种专业协同,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协调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工作,保障工程进度稳步实施,杜绝因管理无序引发的工期滞后与资源损耗。此外,随着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 BIM 技术、信息化管理平台等现代化手段,可以显著提升施工精度和管理效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最后,良好的主体结构工程管理还体现在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安全教育上,这不仅能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可显著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助力建筑行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强化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管理,不仅是确保工程品质的必要手段,更是推动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策略

2.1 优化结构设计

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进程中,结构设计的改进与完善是保障工程品质、提升经济效益的核心要点。首先,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建筑功能需求、荷载分布及抗震性能等因素,采用先进的计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确保结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例如,通过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可以直观地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减少施工阶段的变更。其次,合理甄选建筑材料,在保证结构强度达标基础上,优先采用轻质高强且绿色节能的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等,从而减轻结构自重,增强其耐久性。此外,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标准化与模块化,减少复杂节点,提高施工效率。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理念,优化结构布局,合理控制跨度与层高,减少资源浪费。最后,设计单位应与施工单位密切协作,确保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返工或延误工期。借助系统化的结构设计优化,既能大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又能有效压缩建造成本,还能为后续施工环节筑牢根基。

2.2 搭建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管理效能的关键途径。其一,借助 BIM 技术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的数据互通与协同作业,有效降低信息传递损耗。如运用 BIM 模型开展碰撞模拟,提前排查管线与结构的冲突问题,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其二,融合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实施动态监测,保障资源调配科学合理。例如,通过 RFID 技术追踪材料进场与使用情况,避免浪费或偷工减料。其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数据进行动态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四,移动终端应用可提高现场问题反馈效率,缩短处理周期。信息化平台还能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存档,便于后期质量追溯与维护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技术管理,可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削减管理成本,同时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发展。

2.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品质的关键所在。首先,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分工与验收标准。例如,对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实行样板引路制度,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要求。其次,构建由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查、监理终检组成的三级检验体系,实现质量管控闭环运作。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材料强度、结构性能等进行独立验证,确保数据客观性。此外,定期组织质量分析会,针对常见问题制定预防措施,如裂缝控制、渗漏防治等。依托 PDCA 循环管理模式,系统推进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过程检查及问题处理,持续优化质量管理效能。同时,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精准掌握质量标准与作业规范。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减少质量通病,提升工程整体可靠性,并为项目顺利交付提供有力支持。

2.4 实现成本和效益的有机融合

在主体结构施工中,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的平衡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目标。首先,通过精细化预算编制,合理分配人力、材料、机械等资源,避免过度投入或资源短缺。比如,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确保结构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合理优化材料配置,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其次,推行标准化施工工艺,减少返工与浪费,如使用定型模板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此外,动态监控成本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预算与实际支出,调整施工进度或采购计划。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如采用装配式结构缩短工期,间接降低管理成本。成本控制还需与质量、安全目标协调,避免片面追求节约而引发风险。借助系统化成本管控策略,既能保证工程质量达标,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2.5 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与效率。首先,针对不同岗位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如技术人员侧重规范标准学习,操作人员强化技能实训。例如,定期组织钢筋工、模板工等工种技能比武,提升实操水平。其次,引入行业专家进行专项培训,如复杂节点施工技术、新材料应用等,拓宽从业人员知识面。此外,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安全与质量意识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强化责任观念。项目管理层也应注重管理能力提升,学习先进理念如精益建造、全过程咨询等。此外,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通过持续提升人员专业素养,能够显著减少人为失误,提高施工效率,并为工程质量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结束语: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计、施工、成本、质量及人员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成本效益融合及提升人员专业素养,能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风险并保障建筑质量。未来,随着智能化、绿色建造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管理将向更加精细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建筑企业应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为高质量建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成中.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策略[J].四川建筑, 2024, 44(5):302-303.

[2]张远志.房屋工程结构施工的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