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长白参韵

作者

姚思岐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引言

在文化强国战略与文旅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成为学界与产业界的关注焦点。2014 年,通化人参炮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3),其蒸制、晾晒、蜜制等核心工序及相关民俗传说,构成了东北地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该技艺面临传承断层、产品同质化、产业附加值低等现实问题,传统人参产品多以初级农产品形态存在,缺乏文化与设计赋能。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长白参韵”项目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文创旅游产品设计激活人参炮制技艺的当代价值。研究以“保护传承—设计转化—产业联动”为逻辑主线,整合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设计实践等方法,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活力的产品体系,为非遗文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人参炮制技艺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

(一)文化内涵解析

通化人参炮制技艺源于长白山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民俗传统,其文化内涵体现在三个维度:

工艺智慧: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蒸制保药效、晾晒存精华、蜜制调性味”的核心工序,工具体系涵盖蒸锅、晾晒架、药碾子等,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医药理念。

民俗符号:与采参习俗、祭祀仪式紧密关联,如“开山祭参”“红线系参”等传说,赋予技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康养价值:作为“东北三宝”之首,人参的药用与养生功能通过炮制技艺得以优化,成为现代健康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传承现状与困境

通过对通化人参产业园、非遗传承基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传承面临三重矛盾:

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技艺多依赖家族口传心授,年轻一代参与意愿低,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体系脱节。

产品与市场的错位:现有产品以 raw 参、切片参为主,包装简陋,缺乏文化表达,难以满足游客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

保护与开发的失衡: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导致部分工艺简化,而单纯的“博物馆式”保护又难以实现可持续传承。

三、文创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与体系构建

(一)设计理念: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基于“文化原型库”理论,项目团队从人参炮制技艺中提取三类核心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视觉符号:将蒸锅的弧线造型、晾晒架的网格纹理、参农服饰的刺绣纹样转化为产品装饰语言,如茶具套装的轮廓设计、书签的镂空图案等。

工艺场景:以“采参—洗参—蒸制—晾晒”的流程为叙事线索,开发 AR互动手册,通过扫码还原炮制全过程。

精神内核:提炼“工匠精神”与“养生智慧”,设计拟人化 IP“小参匠”,融合人参芦头、须根形态与传统工匠服饰特征,形成差异化视觉标识。

(二)产品体系构建结合游客需求与使用场景,项目设计三类文创产品,形成“实用—体验—纪念”的立体体系:

1、实用品类:聚焦日常消费场景,开发含炮制工艺纹样的餐具、养生茶包装、护肤品礼盒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

2、体验品类:强化互动参与感,包括微型炮制工具模型、DIY 手工材料包、研学课程体验券等。游客可通过组装模型或亲手参与简易炮制流程,深化对技艺的理解。

3、纪念品类:突出收藏价值,设计主题徽章、非遗工艺摆件、限量版手账本等,其中手账本内页印有炮制工序图解与民俗故事,兼具实用性与文化传播功能。

(三)文旅场景融合设计为实现“产品—场景—消费”的闭环,项目规划“人参炮制体验工坊”空间方案:

1、动线设计:设置“历史溯源区—工艺展示区—互动体验区—产品销售区”,游客可依次了解技艺历史、观看传承人演示、参与 DIY 活动并选购定制产品。

2、互动装置:采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关键工序,如通过体感设备模拟蒸制火候控制,增强体验的趣味性。

3、配套服务:开发“通化人参文化之旅”路线,串联种植基地、工坊、康养民宿等节点,配套导览图与伴手礼套装,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四、实践价值与创新路径

(一)文化传承价值:从“保护”到“活化”项目通过可视化设计解决非遗传承的“年轻化断层”问题:一方面,IP 形象与互动产品吸引青少年群体关注,如“小参匠”表情包在社交平台的传播,使传统技艺以更亲民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建立文化元素数据库与设计指南,为后续传承提供标准化素材,确保技艺核心内涵的稳定传递。

(二)产业创新价值:从“同质化”到“差异化”通过文化赋能打破传统人参产品的低端竞争格局:溢价提升:经市场调研测算,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提升 30%-50% ,且游客复购率提高 25% 。

经济社会价值:从“单一产业”到“协同生态”项目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通化人参炮制技艺的文创旅游产品设计,本质上是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的对话。研究通过文化元素的精准提取、设计语言的创新转化及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三重突破:

在传承层面,构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在产业层面,探索了“文化 + 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在社会层面,增强了地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

一是扩大产品测试范围,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设计方案;二是结合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文创的溯源体系,提升产品公信力;三是推动跨区域合作,将人参炮制技艺与长白山其他非遗项目联动,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彬.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J]. 陶瓷, 2024.10.

[2]陈瑞绮;任玉洁. 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在文旅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 网印工业, 2024.09.

[3] 刘莹璐.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与策略探讨[J]. 漫旅,2024.08.

[4]陈盘盘;元文静. 文旅发展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大观,2024.07.

[5]蒋苑如. 商文旅融合趋势下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新传奇,2024.06.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长白参韵——人参炮制技艺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