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的跨学科情境教学:虚拟仿真环境中的知识联结实践
王颖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教学愈发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与跨学科整合。传统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壁垒明显、情境体验不足等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赋能的虚拟仿真环境,能突破时空限制创设多元情境,为跨学科知识联结提供技术支撑。探索高中语文虚拟仿真环境中的跨学科情境教学实践,对打破学科界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一、信息技术赋能的跨学科情境教学内涵与特征
(一)核心内涵界定
信息技术赋能的跨学科情境教学,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虚拟仿真环境中构建融合多学科元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联结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核心是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语文文本解读与历史背景还原、艺术审美体验、科技手段应用等跨学科内容有机整合,通过情境互动促进语言运用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实现“语文为体、多科为用”的教学目标。
(二)主要教学特征
该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特征,技术支撑性体现在虚拟仿真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沉浸式体验,如三维场景还原、交互操作等;跨学科融合性表现为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形成知识网络,如将文言文学习与历史场景、地理环境相结合;情境真实性强调创设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如模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本解读任务;知识联结性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学科间内在关联,培养系统思维,实现知识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转变。
二、虚拟仿真环境中知识联结的机制
(一)情境激活机制
虚拟仿真环境通过创设具象化情境激活知识联结,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情境元素。例如,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虚拟仿真可还原诗歌创作的历史场景、自然环境,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直观理解文本中的意象与情感,自然联结文学知识与历史背景、地理特征。情境激活使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具体语境中,为跨学科联结提供认知锚点。
(二)交互触发机制
虚拟仿真环境的交互功能触发主动知识联结,学生通过操作虚拟对象、完成情境任务,在互动中调用多学科知识。如在戏剧单元教学中,学生参与虚拟舞台设计时,需结合语文文本分析人物情感,运用艺术审美知识设计场景,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效果呈现。交互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关联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动态的知识联结路径,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三)意义建构机制
虚拟仿真环境支持基于问题解决的意义建构,推动知识深度联结。在复杂情境任务中,学生需整合语文的文本解读能力、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如在“文化传承”主题教学中,通过虚拟文物修复情境,学生既要解读相关文献资料(语文),又要了解文物历史背景(历史)、材质特性(化学),在意义建构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三、高中语文跨学科情境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锚定跨学科教学目标
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要求,明确跨学科情境教学目标。目标设定需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如提升文本解读、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融入相关学科的关键能力要求,如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艺术学科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目标锚定确保跨学科教学不偏离语文本位,使知识联结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实现“语文为主、学科融合”的目标定位。
(二)整合虚拟仿真教学资源
构建高中语文跨学科虚拟仿真资源库,资源开发需围绕语文核心内容,如经典文本、文化主题等,融入跨学科元素。开发历史场景类资源,如《史记》人物活动的三维场景;艺术融合类资源,如诗歌意境的虚拟可视化呈现;科技应用类资源,如文本传播技术的演化仿真。资源需具备交互性与开放性,支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组合调整,为知识联结提供丰富素材。
(三)设计阶梯式活动任务
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设计递进式活动任务,引导知识逐步联结。基础任务聚焦单学科知识应用,如在虚拟场景中提取文本关键信息;进阶任务要求跨学科知识整合,如分析场景中的文学意象与历史背景关联;创新任务鼓励综合应用,如基于多学科知识完成情境创作。
四、提升跨学科情境教学实效的保障策略
(一)优化技术应用与教学融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应用形式化。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虚拟仿真技术类型,如沉浸式体验适用于场景类教学,交互演示适用于过程性知识讲解;注重技术操作的简便性,确保学生聚焦知识学习而非技术操作;建立技术支持机制,及时解决设备故障、资源更新等问题,保障教学顺利开展,使技术真正服务于知识联结。
(二)强化跨学科教师协同合作
建立跨学科教师协作机制,组建由语文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及技术人员构成的教学团队。语文教师主导教学目标设计与文本解读指导,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支持,技术人员负责虚拟仿真资源开发与维护。通过定期研讨、集体备课,明确各学科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分工,确保知识联结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形成教学合力。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设计适应跨学科情境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语文核心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及技术素养;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情境任务完成度、知识联结报告、小组互评等形式全面评估;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评与跨学科团队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促进教学持续优化。
五、跨学科情境教学实践的价值
(一)提升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虚拟仿真环境中的跨学科情境教学,使语文学习突破课本局限,学生在丰富情境中深化文本理解,如通过历史场景还原把握古代散文的时代背景,借助艺术形式创新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知识联结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语文知识从“知道”到“应用”的深化,提升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跨学科知识联结促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学会运用系统思维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虚拟仿真情境中,学生需同时调动语文的逻辑分析、历史的时空认知、艺术的审美感知等思维方式,形成综合思维习惯。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助力语文学习,更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信息技术赋能的跨学科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虚拟仿真环境中实现知识有效联结,其核心是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融合多学科元素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激活、交互触发与意义建构机制促进知识整合。锚定教学目标、整合资源、设计阶梯任务是实践关键路径,优化技术融合、强化教师协同、完善评价体系可保障实效。该教学模式提升了语文学习深度与广度,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双丽.跨学科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拓展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5,(05):88-90.
[2]张艳婷.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05):170-172+175.
[3]余小珍.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2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