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加强措施

作者

鞠海东

身份证:211321199205076025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贯穿项目策划、实施到交付的全过程,涉及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多维度目标的协同管控。随着建筑项目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度提升,传统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管理流程不规范、风险防控能力弱、资源配置低效等。加强施工管理不仅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基础,更是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管理模式、融合先进技术、完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可控与效益最大化提供支撑。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管理体系不健全与责任落实模糊

部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缺乏系统化体系支撑,集中表现为制度框架松散与执行环节虚化。制度层面存在明显短板,关键领域如工序交接验收、隐蔽工程追溯、应急处置流程等缺乏明确规范,导致不同施工阶段的管理标准不统一;部分企业虽制定管理制度,但内容笼统抽象,未结合工程类型、地质条件等实际场景细化操作细则,使制度沦为 “纸上条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多依赖模板化套用,未充分调研现场水文、气候、周边环境等变量,导致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例如针对雨季施工的防雨措施未纳入专项设计,引发工序中断与返工。责任体系存在 “模糊地带”,岗位说明书未明确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权责,跨部门协作中易出现 “多头管理”或 “管理真空”,问题发生后各环节相互推诿。监督考核机制流于形式,检查频次不足且缺乏量化标准,对材料进场验收、工序签证等关键节点的管控仅停留在表面记录;整改要求未形成闭环跟踪,“检查 — 反馈 — 整改” 流程断裂,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这种体系性缺陷直接放大了施工过程的随意性,为质量隐患与安全风险提供了滋生空间,严重制约工程目标的实现。

(二)技术应用滞后与数字化水平低

施工管理中的技术应用未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进度管理仍依赖人工编制计划与跟踪,难以应对复杂工序的动态调整需求;质量验收多采用传统检测手段,缺乏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难以及时发现隐蔽工程缺陷;安全监控依赖人工巡检,对高风险作业区域的实时监测不足,预警响应滞后。各管理环节的数据分散存储,未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导致决策缺乏数据支撑,管理效率低下。

(三)协同管理不足与资源配置失衡

参与方协同与资源调配存在明显短板,影响施工整体效率。业主、施工、监理等多方沟通机制不顺畅,信息传递存在壁垒,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流程繁琐,延误施工进度;人员、物资、设备的配置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易出现某一工序资源过剩而另一工序供应不足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交叉作业协调不到位,各专业班组施工节奏不一致,引发工序冲突与返工,增加额外成本。协同管理的低效性制约了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体效能的发挥。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核心加强措施(一)完善管理体系与强化责任机制

构建系统化管理体系是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的基础。制定覆盖施工全流程的标准化手册,明确各工序的操作规范、质量标准与安全要求,实现 “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立分级责任体系,将管理目标分解至项目部、班组及个人,通过 “岗位责任制 + 绩效考核” 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每个环节有人管、有人担责;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施工方案执行、工序验收等关键节点实施常态化督查,及时纠正偏差,保障管理流程规范有序。

(二)推动技术融合与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

以技术创新驱动施工管理升级,加快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引入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实现施工方案的可视化模拟与碰撞检测,提前优化工序衔接与资源配置;利用物联网技术部署智能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质量检测数据、安全隐患信息与设备运行状态,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搭建云端管理平台,整合进度、质量、成本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协同分析,提升管理响应速度。技术融合应用可打破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准管控。

(三)强化协同管理与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协同机制创新提升施工管理的整体效能。建立多方协同工作平台,整合业主、施工、监理等参与方的信息资源,实现设计变更、进度反馈等信息的实时传递与高效处理;推行 “施工总承包 + 专业分包” 的协同管理模式,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减少交叉作业冲突;实施动态资源调配,根据施工进度与工序需求,灵活调整人员、物资、设备的投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资源需求峰值,避免积压或短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协同管理的强化可实现各要素的高效联动,推动施工过程的顺畅衔接。

三、加强施工管理的保障措施(一)加强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

人员素质是施工管理落地的关键保障,需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针对管理人员开展现代管理理念与数字化工具应用培训,提升统筹协调与决策能力;对技术人员强化专业技能与质量安全意识培训,确保施工规范执行到位;对一线作业人员开展实操技能与安全防护培训,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通过持续培训与技能考核,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管理、负责任的施工管理团队,为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人力支撑。

(二)健全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机制以应对施工中的不确定性。建立风险识别清单,对地质条件、气候影响、技术难题等潜在风险进行常态化排查,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坍塌、火灾等突发事故明确响应流程、责任分工与资源调配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引入风险预警技术,通过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提前预判风险发展趋势,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可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保障施工顺利推进。

(三)推行绿色施工与可持续管理

将绿色理念融入施工管理全过程,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制定绿色施工方案,推广节能设备、环保材料与节水技术,减少施工过程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优化施工工艺,采用模块化、装配式施工等绿色建造方式,降低现场作业强度与废弃物产生;建立施工环境监测机制,对噪声、扬尘、污水等排放进行实时管控,确保符合环保标准。可持续管理模式不仅能提升工程的环境效益,更能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体系建设、技术应用、协同机制等多维度协同发力。面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体系不健全、技术滞后、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完善管理体系、推动技术融合、强化协同管理等措施,可显著提升施工管理的规范化与高效性。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深入应用与管理理念的持续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将向更精准、更协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梁斌.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探讨[J]. 陶瓷, 2025, (01): 133-135.

[2]张永刚. 建筑工程管理中进度管理的应用研究[J]. 居舍, 2021, (30): 137-138.

[3]李新建. 新时期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 (18): 14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