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作者

曹晓星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它要求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同时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等关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成为重要路径。当前,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音乐教学在促进学生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教育常认为音乐学科不太重要,经常被其他文化课占据课时,导致其跨学科潜力难以释放。因此,文章主要侧重于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拓宽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及方式(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概念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指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机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教学。它以深化主题为主,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深度关联,帮助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降低学习认知的难度,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是落实新课标“课程综合”理念的科学路径。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

1.音乐本体融合:深化内部联结

跨学科融合改变了传统单一模块的教学方式,将演唱、演奏和鉴赏等课程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设计上强调模块之间的互动与互通。例如,在鉴赏课程中不单引导学生欣赏聆听,而是适当融入一些演唱或即兴编创小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所感知的音乐要素,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感知-体验-创造”的阶梯式学习过程,能够有效打破知识碎片化传统,强化学生对音乐元素整体性和深层次理解,从而真正把握音乐本体。

2.艺术学科联动:拓展审美维度

积极融入“新三科”以及其他姊妹艺术,为学生构建多方面艺术体验。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即兴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绪起伏与力度变化;借助画画或多媒体图片来辅助学生想象并构建音乐意境;或设计小型戏剧表演任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沉浸式体验音乐的叙事性、戏剧张力与情感内涵。这种多觉联动的方式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力。

3.跨领域学科整合:构建文化理解

突破艺术范畴,将音乐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深度融合。例如,选取经典诗词谱曲演唱或配乐朗诵,在音乐中感受文学韵律与意境;结合特定历史背景来深入鉴赏该时期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的时代烙印与社会功能;依据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民族迁徙等线索,探索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与独特韵味。这种整合使音乐学习成为探索文化多样性、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窗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与文化理解深度。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扩充内容维度,激活课堂参与

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多维知识整合来重构课堂。因此教师需立足音乐本体,联结姊妹艺术、社会生活等相关学科来构建系统化、立体化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强化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为音乐核心素养发展奠基。

其更深层意义在于破解传统课堂的困局,单一音乐课程内容不能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而跨学科设计能为不同特质的学生开辟差异化参与路径,多方面提高其自信心与成就感。让学生在多元情境中感受音乐与其他知识的联结乐趣,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实现“乐中学”。

(二)化解认知障碍,贯通深度习得

跨学科融合能够通过关联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经验,从而有效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与信心,这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学生跨学科学习迁移能力。

其更深层价值在于破除音乐素养差异导致的学习瓶颈,当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难以领悟作品内核时,可以改变切入点,引导他们从自己所熟知的历史、地理等学科入手,使音乐情感与思想变得灵活化、相通化。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高思维灵活性与艺术感知力。

(三)构建开放型教育体系,适应未来趋势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深,深刻影响着人才需求结构,未来岗位将日益倾向于具备跨领域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跨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音乐教育凭借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联结多学科的重要枢纽。实施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更能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创新意识,为应对复杂社会挑战奠定素养根基。

三、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一)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深化音乐教学路径

在音乐教学中,跨学科知识整合需要教师重新设计课程框架,适当融入历史、文学等领域的知识点。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将多学科知识叠加在一起,而是以特定主题或核心概念为主,深度挖掘其在不同学科的体现。例如,教授某一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同步引入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标志性文化等相关知识,这样便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多维度理解音乐;同时也引导学生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相通性,逐步搭建知识桥梁。这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思维与跨领域理解能力。

(二)创设沉浸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高效的音乐学习与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密不可分。因此,教师须精心设计具体生动且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可感知体验的具象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交互式投影动态展现乐谱,或通过视频来打造深度沉浸的学习空间等多种新颖的方式,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多觉联动,而且可以引导他们自然理解音乐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的深刻联系,最终深化审美体验并提高跨领域的共情能力。

(三)创设开放学习任务,引导协作探索

开放性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需融合多学科元素巧妙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灵感,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探索音乐的本质。例如,让学生从物理的视角来研究声音特性,结合录音与乐器创造独特声音景观,随后分组协作汇报。这种方式使音乐教育超越传统口传心授以及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成为跨学科学习的催化剂,这样在实践中深化音乐理解,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驱动个性成长教师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此促进其个性化发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跨学科学习的结果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全方面考察学生能力。同时,设置等多样化奖项,鼓励每位学生发掘自身闪光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这种全面、积极的评价反馈,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并深刻体验学习音乐的成就感,从而内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基于评价所洞察的学生兴趣点与发展需求,教师可为其定制专属学习计划,并借助智能技术实时跟踪进度,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确保精准支持;也可以为学生建立在线成长档案,持续记录学习成果与轨迹,帮助学生清晰看见自己的进步,并为未来设定合理目标,使评价真正成为驱动个性成长的引擎。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多维度知识整合与科技赋能重构了教学生态。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了深层学习动机,更通过创设开放、交互的学习场域,推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强化了其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也依托多元动态评价机制,精准识别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正视差异,激发个体潜能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综上,通过深化初中音乐跨学科教学,不仅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更成为促进学生全面素养进阶的重要路径,为培养未来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作下了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赵玉霜.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问题探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12):14-17.

[2]沈彦容.新课标下初中音乐跨学科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25,(10):21-23.

[3]王奇伟.初中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实现路径[J].天津教育,2025,(17):144-146.

[4]黄强.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5,(21):146-148.

[5]林萍.初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24,(33):26-28.

[6]宋陶煜.关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探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5,(0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