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发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

倪万成

天地成电力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能源转型推进,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占比逐渐增加。其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稳定性带来新挑战。研究新能源发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保障电力可靠供应、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发电接入现状

1.1 新能源发电类型与规模

新能源发电涵盖多种类型,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是目前最为常见且规模较大的两种。太阳能光伏发电依赖于光伏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其规模迅速扩张,从分布式的家庭光伏发电系统到大型的光伏电站,遍布全球许多地区。风力发电则利用风力驱动风机叶片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和广袤的内陆高原、草原等地,大规模的风电场不断涌现。此外,还有生物质能发电、潮汐能发电等类型,不过它们目前的规模相对较小。生物质能发电主要利用农业废弃物、林业剩余物等生物质资源,潮汐能发电则是利用海洋潮汐的能量转换。总体而言,新能源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正逐渐成为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重要补充。

1.2 接入方式与布局

新能源发电的接入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式接入和分布式接入。集中式接入通常是指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站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接入电网的主干网络。例如大型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它们往往选址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风力强劲的沿海或者阳光充足的沙漠地带,然后将产生的电能远距离传输到负荷中心。分布式接入则是将新能源发电设备安装在用户侧或者靠近用户的地方,像城市中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它直接接入当地的配电网,既可以满足用户自身的部分用电需求,也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反馈给电网。在布局方面,考虑到资源的分布和需求的匹配,新能源发电站在地理上分布广泛。在资源富集区构建大型基地,同时在城市和乡村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形成了多层次、多区域的布局格局,以确保新能源发电能够最大程度地被有效利用。

2.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1 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新能源发电接入电力系统后,对电压稳定性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其输出功率不稳定。例如,风力发电的输出功率随风速的变化而大幅波动,光伏发电的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影响。当新能源发电大量接入时,在电力系统的某些节点可能会引起电压波动。在高峰发电时段,如果新能源发电输出功率突然增加,可能会导致局部电压升高;而在发电低谷时段,功率下降又可能使电压降低。此外,新能源发电大多通过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网,这些设备的无功调节能力与传统发电机有所不同,可能会影响电网的无功平衡,进而影响电压稳定性。如果无功补偿装置配置不合理,可能会出现电压失稳现象,威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2 对频率稳定性的影响

新能源发电对频率稳定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的同步发电机具有惯性,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频率支撑。然而,新能源发电中的大多数如光伏发电和部分风力发电(非同步机类型)不具备这种惯性特性。当电力系统出现负荷波动或者故障时,新能源发电难以像传统发电机那样迅速响应并调节频率。例如,在系统突然出现大的负荷增加时,如果新能源发电不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有功功率支持,系统频率就会下降。而且,新能源发电的输出功率波动会导致系统的有功功率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不断累积,进一步加剧频率的波动,增加频率失稳的风险,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2.3 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功角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能源发电对其产生着复杂的影响。新能源发电接入后,改变了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由于新能源发电的分布位置、容量大小等因素的不同,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电气参数发生了变化。例如,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后,可能会使线路潮流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某些输电线路的传输功率接近或超过其热稳定极限,从而影响系统的功角稳定性。同时,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使得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变得更加复杂。在故障情况下,新能源发电的故障穿越能力与传统发电机不同,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功角恢复过程,增加功角失稳的可能性。

3.应对策略与建议

3.1 技术改进措施

为了应对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技术改进是至关重要的方面。首先,在发电技术方面,不断提高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性能,例如研发更高效的光伏电池,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低风速发电效率等。其次,加强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储能技术可以在新能源发电功率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功率不足时释放电能,有效平抑功率波动。如发展大规模的电池储能系统,包括锂电池、液流电池等。再者,改进电力电子设备的控制技术。电力电子设备在新能源发电接入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提高其对无功和有功功率的调节能力,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新能源发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以便更好地应对其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3.2 运行管理优化

运行管理优化是确保新能源发电与电力系统稳定协调运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新能源发电监测与预测系统。通过对新能源发电资源(如风速、光照等)的实时监测,结合先进的气象预测技术,准确预测新能源发电的功率输出,提前做好电力系统的调度安排。另一方面,优化电力系统的调度策略。传统的调度策略主要基于传统能源发电,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能源发电的特点。例如,增加灵活性调度,根据新能源发电的实时情况,灵活调整其他发电设备的出力。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发电之间的协调运行,形成区域间的互补,如水电与风电、光电的互补,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 政策支持与保障

政策支持与保障在促进新能源发电健康发展和应对其对电力系统影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继续出台鼓励新能源发电发展的补贴政策,特别是在新能源发电技术研发、储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新能源发电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制定合理的新能源发电配额制度,要求电力企业在其发电总量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新能源电量,推动新能源发电的规模化发展。此外,加强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制定,例如新能源发电设备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标准等,确保新能源发电的安全、稳定接入和运行。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加强合作,共同攻克新能源发电面临的技术难题,为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结束语:新能源发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复杂且深远。通过分析影响机制,提出针对性策略,可降低不利影响,发挥新能源优势。未来需持续研究与实践,提升电力系统适应能力,实现新能源与电力系统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杰,杜思阳.新能源发电并网接入技术稳定性及可靠性分析[J].自动化应用,2023,64(S2):24-26.

[2] 周 喜 . 新 能 源 发 电 在 电 力 系 统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电 气 技 术 与 经济,2023,(06):180-182.

[3]刘松.含新能源发电的电力系统非线性协调控制研究[D].广西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