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第二课堂”到“第一课堂”:共青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渗透模型设计

作者

徐京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226236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关键动力。然而,传统的高校教育体系中,“第一课堂”,即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而“第二课堂”,如社团活动、竞赛、讲座等,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割裂现象,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共青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融合“第二课堂”到“第一课堂”,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进取心。

一、渗透模型设计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在渗透模型设计中,目标一致性原则是确保共青团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这一原则强调两者的目标必须紧密契合,才能实现有效融合。专业课程旨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共青团创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高校而言,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特定学科领域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他们掌握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将共青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时,必须保证创业教育的目标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2.内容互补性原则

内容互补性原则强调在将共青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融合和互补。这不仅能够避免重复教学内容,还能通过差异化的知识点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其综合素养。具体而言,专业课程通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创业教育则更注重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因此,在设计渗透模型时,应充分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之相辅相成。

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使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内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技术。然而,这些理论往往缺乏实际应用的情境支撑,难以直接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创业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模拟经营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法灵活性原则

方法灵活性原则强调在共青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市场需求。

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传统课堂上,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创业教育要求打破这种单向传输模式,转为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可以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创立初期的经历,也可以是新兴行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历程。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站在创业者角度思考问题,分析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渗透模型构建

1.模型框架设计

在阐述模型框架设计时,需要明确共青团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具体架构。模型框架以多维度交互式结构呈现,涵盖目标设定、资源整合、过程管理以及效果评估四个核心要素。

目标设定方面,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成果相辅相成。将创业教育目标细分为认知层面、技能层面和态度层面。认知层面旨在使学生理解创业的基本概念、流程及社会价值;技能层面则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撰写等;态度层面致力于塑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尝试新事物。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将其应用于实践。

资源整合部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内部资源包括高校自身的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创新创业平台等,这些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外部资源则涵盖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合作项目、行业协会指导以及校友网络等,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实战经验。

过程管理环节,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成果孵化”的完整闭环。理论教学阶段,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效果评估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也重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针对学生个体,设立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导师点评等多种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2.具体实施路径

在探索共青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时,必须充分考虑“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各自的特点与优势,确保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具体实施路径可以从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改革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将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这不仅意味着增加专门的创业模块或章节,更需要在现有课程内容中嵌入创业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工科类专业中,可以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加入如何识别市场机会、评估项目可行性等内容;在文科类专业中,则可以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引入品牌创建、客户关系管理等创业元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涵盖最新的创业理论与案例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实现共青团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入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经历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创业的魅力与挑战。另一方面,对校内专职教师开展定期培训,尤其是针对创业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创新是确保共青团创业教育成功融入专业课程的关键所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即围绕特定的创业项目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渗透模型为共青团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这一模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够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渗透模型在不同类型院校中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和优化该模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燕.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优化路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26(06):134-139.

[2]程熙瑞.“双创”视域下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工作的质量提升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4,(1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