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实践探索
付建涛
江苏建盛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100 身份证号码:320882199702083036
引言
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污染物的排放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还导致了气候变化、酸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为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环境监测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持续、实时监测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等参数,环境监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污染源控制和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随着监测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精确的监测手段能更加全面地评估大气污染状况,从而为有效的污染治理策略提供依据。
1 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概述
1.1 大气污染监测的意义
大气污染是全球环境问题中最为严峻的一项,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日益加剧。空气中存在多种污染物,如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 (SOx)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这些物质不仅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还会导致气候变化、酸雨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准确、实时的空气质量监测对于大气污染防治至关重要。通过大气污染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源、评估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为公众的健康提供了预警信息,能够有效降低污染对人群健康的风险。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大气污染的源头追踪和污染物浓度评估更加精准,有助于实施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
1.2 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的基本原则
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是获取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采样技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代表性、准确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采样点应能够反映所监测区域的典型污染情况,以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采样设备和方法需确保准确获取空气中的污染物成分和浓度。采样过程应遵循科学标准,确保每次采样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采样过程要稳定可靠,防止采样设备出现故障或环境因素影响监测结果。采样工作要与质量控制体系相结合,确保采样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可控,避免因技术操作不当而导致数据误差。通过这些基本原则的遵循,可以有效保证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的标准化要求
2.1 采样点的选择与设置标准
采样点的选择是大气污染监测的关键步骤,直接决定了采样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采样点应根据监测目的、污染源分布和环境特征进行合理选择。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确保其能够代表被监测区域的空气质量水平。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中,采样点应选在交通密集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等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以全面反映大气污染情况。其次,采样点的设置要避开受局部环境影响过大的区域,如靠近高大建筑物、热源或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以免造成数据失真。采样点的设备安装应便于操作和维护,同时考虑到安全性,确保工作人员能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采样。采样点的标定和设置需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执行,确保其长期有效性和稳定性。
2.2 采样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采样设备的标准化管理对于保证大气污染监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所有采样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环境监测标准,并具备定期校准和维护的能力。常见的设备如空气采样器、气体分析仪、PM2.5 采样器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采样设备应定期进行检修和校正,尤其是长时间使用后的设备,可能会受到磨损或老化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还包括记录设备的使用状况、维修历史和校准情况,以便追溯和审查。设备的存放和运输应遵循规范,避免因搬运不当造成设备损坏或性能下降。标准化管理能确保设备在监测过程中提供高质量的采样数据,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3 采样方法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在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中,采样方法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每一步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标准化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保证采样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下表 1是简化的采样方法标准化流程,涵盖了从采样准备到数据处理的关键步骤。
表 1 采样方法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标准化要求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大气污染监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解读与应用。数据采集后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采集的数据无误。所有原始数据应与采样时间、地点等信息一一对应,便于后续追溯。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用标准化的软件工具和算法,以确保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去除异常值、数据插补、统计分析等,必须遵循相关标准,并进行充分验证。数据分析结果应与监测目标相匹配,能够准确反映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应及时生成报告,并与相关部门共享,为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数据处理的标准化要求能够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3 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的质量控制实践
3.1 采样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大气污染监测中,采样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影响到后续采样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采样设备的选择和检定是关键。所有采样设备需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选择,并进行定期的校准和检定,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采样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了解采样规范和操作要求,确保采样过程的标准化。采样点的选择也是质量控制的一部分。采样点的选择应考虑到污染源的位置、气象条件、地形等因素,避免人为误差或环境因素影响采样结果。采样前还需要对采样区域的环境进行调查,避免突发污染源或外部干扰对监测数据产生影响。所有采样材料,如采样瓶、过滤器等,必须是符合标准、未受污染的,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真实性。采样前应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查和预试验,确保各项技术参数符合标准要求。
3.2 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旨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采样设备的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任何异常情况都应及时记录和处理。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人为误差,例如不应随意调整设备或改变采样时间。采样过程中应监控气象条件,确保采样环境稳定,避免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对样本的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代表性,采样应尽可能覆盖不同的时间段和采样位置,避免单一采样点或单一时间段带来的偏差。采样过程中,设备的稳定性也需要持续监控,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性能下降的情况。采样过程中的清洁工作也不可忽视。所有的采样器具和容器都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物附着,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每次采样后,必须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3.3 采样后的质量控制与数据审核
采样后,质量控制的重点是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且具有可比性。样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污染物的挥发或降解。运输过程中,样品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外界环境对样本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样品分析前,实验室应对所有样本进行标签和记录,确保样本信息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数据审核是采样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数据录入和处理阶段,需严格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与合理性,确保没有人为错误或仪器误差影响结果。所有数据在最终上报之前,需经过二次审核,检查所有原始数据与分析结果的符合性。通过比对同一采样点、不同时间段的监测数据,可以评估采样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有明显异常的数据,需要进行重新分析或排除,确保报告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4 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
质量控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定期的质量评审和内部审核机制。通过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人员操作规范以及采样环境条件等,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根据采样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进行持续优化。如在某些特定区域或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发现原有采样方法不适用,此时需要进行调整或改进,以提高采样效果和数据质量。采样人员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建立质量控制的反馈机制,采样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并转化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整个监测工作的质量。质量改进不仅仅依赖于内部反馈,还需要与行业标准、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保持一致,确保监测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结语:大气污染监测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应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大气污染监测现场采样技术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实践,强调了采样前、采样过程及采样后的质量控制措施。标准化的采样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采样设备和质量控制手段不断优化,为提高监测质量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质量控制意识,持续完善采样技术,以支持更加精准和有效的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为政策制定和公众健康保护提供更为坚实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琦华,陈城,洪岚,等.数字赋能大气环境智能化"监,采,控"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器件, 2023, 46(5):1236-1241.
[2]王俊岭.无人机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23, 43(14):113-115.
[3]李玥,郦一帆,钱鸣蓉.大气样品中农药污染水平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23, 50(1):150-152.
[4]王经顺,赵瀚森,张夏夏,等.基于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时反演核算方法[J].环境工程学报, 2023(11):3698-3705.
[5]刘秀元.化工污染源有组织废气监测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3, 52(12):99-101.
[6]顾树宏.环境监测现场采样问题及注意事项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22,35(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