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东北历史教学策略

作者

王野

安达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黑龙江绥化 151400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将边疆史纳入核心内容体系,凸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脉络的教学重心,而东北历史作为中国古代边疆史的关键篇章,承载着民族交融、疆域演变、文明互鉴的重要内涵。从商周时期的肃慎贡物,到汉唐的辽东治理,再到辽金的政权建设,东北大地的历史轨迹始终与中原文明紧密相连,是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窗口。然而,当前高中东北历史教学中,存在史料运用碎片化、时空线索模糊等问题,部分学生对东北与中原的历史联系缺乏系统认知。基于此,探索契合部编版教材理念的教学策略,通过史料整合、时空串联、案例拓展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纵深把握东北与中央政权的互动关系,不仅能夯实教材知识,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深刻理解东北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必然性。

一、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东北历史教学内容梳理与现状

(一)教材中东北历史的核心内容

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线,系统纳入了东北历史的关键节点与主题。先秦时期聚焦“肃慎贡矢”,在《中外历史纲要》中提及商周时期东北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凸显早期政治联系;汉唐部分以“辽东郡的设置”为核心,讲述中央政权对东北的行政管辖,如汉武帝设辽东四郡、唐朝管辖渤海国等内容,体现边疆治理的延续性;辽宋夏金元时期重点解析契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通过辽的“南北面官制”、金的“猛安谋克制”等制度,展示东北民族政权与中原制度的交融;明清部分则围绕奴儿干都司、柳条边政策等,阐述中央对东北疆域的巩固。此外,教材穿插了高句丽遗址、金上京会宁府等考古成果,以及东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等内容,构建起“政治联系—制度借鉴—文化互鉴”的立体内容体系。

(二)当前东北历史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东北历史教学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史料运用碎片化,教师多依赖教材既定材料,缺乏对《辽史》《金史》等原始文献的补充,学生难以通过多元史料佐证历史联系;二是时空线索割裂,教学常按朝代孤立讲解东北事件,如讲完唐朝渤海国后直接跳转至辽代,忽略其间的历史延续性,导致学生对东北历史发展脉络缺乏整体认知;三是价值挖掘浅表化,对“民族交融”的解读停留在表面,如仅提及契丹人学习中原文化,却未深入分析这种交融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的意义,部分学生甚至对东北与中原的历史联系产生认知偏差。这些问题使得东北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教学中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二、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东北历史教学策略

(一)强化史料实证,构建“多元史料链”深化历史联系认知

针对史料运用碎片化的问题,需围绕教材核心内容构建“原始文献 + 考古资料 ⋅+ 教材文本”的多元史料链,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互证理解东北与中原的历史联系。例如,在讲解“肃慎与商周的关系”时,可整合《史记・五帝本纪》中“北山戎、发、息慎”的记载、黑龙江宁安莺歌岭遗址出土的石镞(与中原商周青铜镞形制相似),以及教材中“肃慎贡矢”的表述,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佐证东北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早期政治联系。同时,设计“史料辨析任务”,如针对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提供《三国志・魏书》中“高句丽属玄菟郡” 的记载与集安高句丽王城遗址的考古报告,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论证其与中原王朝的从属关系。通过这种“多源互证”的史料运用策略,打破单一教材内容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证中深化对东北与中原历史联系的认知。

(二)注重时空串联,搭建“时间轴 + 地图”的立体认知框架

为破解时空线索割裂的难题,可通过“时间轴纵向串联 ⋅+ 地图横向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东北历史的整体脉络。纵向设计“东北历史发展时间轴”,以“政治联系—制度演变—文化交融”为三大主线,标注关键节点:先秦时期突出“肃慎贡物”与中原的早期互动;汉唐时期强调“辽东郡设置—渤海国称臣”的行政管辖延续;辽金时期聚焦“制度借鉴(如辽仿唐制)—政权并立(宋金对峙)”的复杂关系;明清时期则凸显“奴儿干都司—柳条边”的疆域巩固历程。横向配套“东北疆域变迁地图集”,将教材中分散的政权疆域图整合,如对比汉武帝时期辽东四郡与元辽阳行省的管辖范围,标注渤海国“五京制”与唐长安城的布局相似性,让学生直观感受东北疆域与中原行政体系的关联,通过时空要素的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东北历史是中国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整体认知。

(三)拓展案例教学,结合地方史资源挖掘“民族交融”深层价值

针对价值挖掘浅表化的问题,需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史资源深入解析“多元一体”的文明内涵。例如,在教学渤海国历史时,以“海东盛国”为案例,补充黑龙江宁安上京龙泉府遗址(仿唐长安布局)、贞惠公主墓志(汉字书写)等地方考古成果,与教材中“渤海国与唐朝往来密切”的表述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仿唐制设官、用汉字著书”等现象背后,东北民族对中原文明的主动借鉴,进而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路径。此外,可结合本地东北历史遗迹(如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设计“研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从考古发现看东北与中原的文化联系”报告。通过这种案例拓展策略,将抽象的“民族交融”概念转化为具体历史场景,引导学生从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东北历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强化史料实证、时空串联与案例拓展,可破解东北历史教学难题。这些策略能深化学生对东北与中原联系的认知,助其理解“多元一体”内涵,树立正确国家观,彰显东北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子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东北历史要素研究[J].苏州大学,2022(06):16-17.

[2]李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上旬),2025(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