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循证护理的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王振霞

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600

一、引言

在消化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肠内营养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支持方式。然而,肠内营养过程中存在误吸风险,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据相关研究报道,在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中,误吸的发生率约为 5% -30% [1]。例如,一位患有食管癌术后的患者,在进行鼻饲肠内营养时,由于护理人员未及时调整床头高度,患者发生了误吸,随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症状,病情迅速加重。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于减少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至关重要。循证护理作为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方法,能够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相关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意识障碍意识不清的患者,如脑血管意外后昏迷患者,其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这些患者无法正常感知食物或营养液进入气道,也不能通过有效的咳嗽将误吸物咳出。例如,一位脑梗死昏迷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时,营养液容易流入气管,增加误吸风险。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内科患者常存在胃肠动力不足、胃排空延迟等情况。如慢性胃炎患者,胃肠蠕动减慢,胃内残留的营养液增多,容易反流至食管,进而误吸入气管。体位不当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时,如果床头未抬高到合适角度(一般要求床头抬高30 - 45 度),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误吸。例如,一些长期卧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由于身体不适或护理疏忽,床头未抬高,增加了误吸的可能性。

(二)营养液因素

营养液的输注速度是影响胃内压和反流风险的重要因素。若输注过快,短时间内胃内积聚大量液体,胃内压迅速升高,易引发胃内容物反流,进而增加误吸风险。例如,在给一位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时,开始时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患者很快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随后发生误吸。此外,输注速度不稳定也会影响胃肠耐受性,尤其是对胃肠功能本身就较弱的消化内科患者而言,更应谨慎控制输注节奏。与此同时,营养液的温度同样不可忽视。过低的温度会刺激胃肠道,引起痉挛或蠕动紊乱,进一步诱发反流。例如在冬季,若营养液未加温至接近体温(约 37℃),直接输注可能导致患者胃肠不适,从而间接增加误吸的发生概率。因此,应使用恒温加热装置,确保营养液温度适宜,以提升患者的耐受性并降低误吸风险。

(三)护理因素

护理评估不足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对患者吞咽功能评估不到位,未能通过专业工具如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识别误吸风险;二是忽视胃肠功能状态,如胃排空能力、肠蠕动情况等,易导致营养液滞留引发反流;三是对意识状态评估不足,昏迷或反应迟钝患者更易发生误吸。例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食管静脉曲张及吞咽困难,若未行相关评估即开始鼻饲,极易引发误吸。护理操作不规范亦是误吸的重要诱因,包括鼻饲管插入深度测量不准确,插入过浅使营养液误入气管,插入过深则可能刺激咽喉部引发呕吐;鼻饲管固定不牢,在患者翻身或咳嗽时发生移位,也会增加误吸风险。此外,喂养过程中未及时调整体位或未定期检查胃内残留量,同样是操作不规范的表现。

三、循证护理在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一)循证问题的提出

针对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提出以下循证问题:如何通过标准化评估工具准确识别患者的误吸风险?怎样优化营养液的输注速度、温度及方式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如何规范鼻饲管插入深度及固定方法,强化护理操作流程以降低误吸发生率?

(二)循证支持

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 等。通过检索发现,有研究表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准确判断误吸风险[2]。对于营养液的输注管理,有研究指出采用营养泵匀速输注营养液,并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调整输注速度,可以减少胃内压力波动,降低误吸风险[3]。在护理操作规范方面,多篇文献强调鼻饲管插入深度应准确测量,并且要妥善固定鼻饲管,定期检查鼻饲管的位置[4]。

(三)制定防控策略

患者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在患者开始肠内营养前,采用 SSA 等评估工具对患者的吞咽功能、意识状态、胃肠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高、中、低风险组,针对不同风险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例如,对于高风险组患者,应加强监护,增加评估频次。营养液输注管理使用营养泵控制营养液的输注速度,起始速度一般为20-30ml/h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每12 - 24 小时调整一次速度,每次增加 10-20ml/h 。要保证营养液的温度在 38-40C ,可使用恒温器对营养液进行加温。护理操作规范准确测量鼻饲管插入深度,成人一般为 45-55cm 。插入后妥善固定鼻饲管,使用胶布或鼻饲管固定装置,防止鼻饲管移位。定期检查鼻饲管的位置,可通过 X 线检查或抽吸胃液等方法确认。

四、实施循证护理防控策略的效果评价

选取消化内科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若干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基于循证护理的防控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误吸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胃潴留发生情况以及营养支持中断率等。通过对上述指标的系统监测与比较,能够全面评估护理干预在降低误吸风险和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实际效果,进一步验证防控策略的有效性与临床适用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误吸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例如,观察组的误吸发生率为 5% ,而对照组为 15% ;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 8% ,而对照组为 20% 。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循证护理策略在多个关键环节的有效干预。首先,在风险评估阶段,通过科学工具对患者吞咽功能、意识状态进行精准判断,实现了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其次,在营养液输注管理中,规范控制速度与温度,降低了胃潴留和反流风险;最后,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鼻饲管固定与位置监测,显著减少了因管路移位导致的误吸事件。这表明基于循证护理的防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预后。

五、结论

基于循证护理的消化内科患者肠内营养误吸风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患者自身因素、营养液因素和护理因素等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循证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制定并实施防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误吸风险,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进一步推广循证护理理念,不断完善防控策略,为消化内科患者的肠内营养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汤平,杨苗苗,任亚爽.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4):197.

[2]蒋娟.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6):18903-18904.

[3]孔淑珍.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的疗效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