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工程运行管理的数字化探索
阿热依·额德热西
察布查尔县水利局,新疆 察布查尔 835300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河道生态空间被挤占,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河道管理的体制机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强化河道生态治理的建议,旨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河道工程
引言
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在于城市河道管理,其不仅涉及城市水利工程问题,还涉及流域水质、景观开发、城市综合开发等因素,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管控边界和岸线用途的界定模糊,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城市河道管理面临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河道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工业区建设以及交通设施扩张都可能对河道自然状态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些挑战,需要以更科学、系统的策略推动水环境生态治理。
1河道整治工程管理的内涵
1.1河道整治工程
河道整治项目就是对原河道工程进行修整、治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改善河道的水质、增强岸线防洪排涝的功能等。在进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规划设计层面、工程施工层面和管理层面:①规划设计层面,该层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分析原河道存在的不足,第二是根据原河道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的需求,设计新河道工程的方案。②工程施工层面,这就是在前期规划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规划设计的内容转化为现实中的工程,如河道沿岸建筑、河道疏浚、边坡防护等。③管理层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同步开展管理工作。
1.2河道整治工程管理
在河道整治项目中需要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维持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确保能够取得预期的工程质量。强化工程管理,能够很好地改变原有河道的脏乱状况,使周边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地提升。强化对河床中的泥沙、水面漂浮物的治理效果,从而改善水质。还能够减少河道中的垃圾和杂物,使河流的风景变得更为优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极大地改善。此外,通过规范的工程管理工作,还可以有效保障河道的调蓄能力,可为周边工农业的生产提供水源,保障河流疏浚工程的有序开展,提升水系的蓄水量,同时也可以提升河道两岸的灌溉和抗旱性能,总之,加强工程管理工作,不仅可有效提升河道整治工程的开展效果,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2存在问题
2.1信息化感知手段广度、深度仍需延伸
河道工程已初步建立基础感知体系,但存在感知覆盖面不足、感知手段单一且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尚不足以支撑后续水利工程和流域数字孪生建设需求。感知体系建设、运维仍较大程度依赖于水利工程建设配套措施;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逐步落实的建设机制;“重建设、轻运管”现象仍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的运维团队和定期养护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使用寿命;对传统感知技术(如雨量、水位、视频监控)依赖度较高,对新兴技术(如遥感、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较少。
2.2数据整合和业务互通任重道远
信息化系统建设缺少统筹,标准规范不统一,建成的系统无法有效互通,资源整合难度大。由于业务多为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数据来源不统一,更新机制不健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归类划分不一致,为数据深度融合带来极大难度,难以支撑水网治理、管理业务高效的运转;业务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不完善,与自然资源、农林、交通、气象、环境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效率低,无法提供标准的信息化服务接口;数据资源融合深度与共享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2.3智慧化应用仍在起步阶段
虽已为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河湖长制、灌区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业务开发了应用系统,但大部分应用仍停留在数据文档管理层面,未能有效挖掘数据和业务的潜在关联,缺乏深层次的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应用,无法满足科学决策的应用需求。各系统的协同性还存在较大欠缺,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体系内和体系外业务系统联系不足,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智慧应用覆盖面不足,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不足,安全风险感知、危险源识别等仍较大程度依赖人工,告警反馈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大打折扣。
3构建基于数字化的水利运行管理体系
3.1施工前准备
在人员机构配置上,养护公司精准把握了黄河河道工程的实际需求,实施了科学而灵活的人员调配策略。他们不仅根据工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养护工程量的规模,合理组建了多支专业化的养护队伍,还进一步细化了岗位职责,通过量化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的实施,确保了每位养护人员都能明确自身任务,高效协同作业。这种精细化管理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执行力,也增强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控导工程石料选购这一关键环节,养护公司更是展现出了严谨的态度与专业的眼光。他们深知石料质量对于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性,因此,组织了由资深专家组成的考察团,亲自深入石料产地,通过实地考察、严格筛选,最终选定了质地坚硬、重量达标、符合工程要求的优质石料。这一过程中,养护公司不仅注重石料的物理性能,还充分考虑了石料的来源稳定性与供应能力,确保了工程用料的持续供给与质量的稳定可控。同时,他们还积极与供应商沟通协调,签订了正式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料支撑。
3.2生态管理要点
在河道整治工程管理中,还要关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构建一个优良的水环境,保持河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不会受到工程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本工程采用河道护坡,在护坡工程方面,可引入绿色理念,采用绿化混凝土、植被等打造生态护坡。从而在发挥护坡、调蓄功能的同时,优化环境。在防护坡脚处到洪水线之下,可以适当地进行水草或水草的栽培。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植被,在河床上构建“水生-湿生-中生”复合植被区,从而实现对植被和景观双重保护的多重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参与绿植的筛选、各环节的施工细节。
3.3推广河流缓冲带建设
缓冲带可以有效地拦截和吸收来自农田、城镇的污染物,同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强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针对河流缓冲带建设过程中河岸带被侵占、河道硬化、生态修复重景观轻生态、管理协调难度大、生态空间挤占、河湖岸带退化、植被恢复不足以及基底与水质污染等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采用农田退水、生态拦截等处理技术,构建与修复缓冲带;改造生态型护岸,增加生物多样性;制定以生境改善为核心的修复目标;加强部门协调,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科学评估河湖岸带范围,减少人为干扰;去除干扰因素,实施生态修复;构建生物群落,实现植被自然演替;采取基底修复、水质改善等综合措施,并注重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
结束语
面对城市化迅猛发展中河道管理工作所遭遇的复杂挑战,需采取一套系统而深入的生态治理策略,包括更新管理理念、强化生态恢复措施、构建河流生态廊道以及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提升河道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杨青素,毕保力,亓茜萌.提升水利档案管理水平,服务数字孪生水利建设[J].浙江水利科技,2023,51(6):54-57.
[2]王永杰.聊城市水利工程标准化数字管理现状与对策[J].山东水利,2023(4):17-19.
[3]葛本齐.信息化技术在河道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13(34):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