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刘成名
淮南市潘集区芦集中心学校
一、引言
课堂管理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课堂管理的效果往往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管理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负担,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具备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使课堂秩序和学习效率并重。然而,目前小学课堂管理仍存在多种问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教师管理方式僵化等。因此,深入了解当前小学课堂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围绕“课堂秩序现状”“教师管理方式”“学生行为表现”“管理成效感知”等方面展开调研。调研对象为某市三所小学的中高年级教师与学生,共发放教师问卷60份、学生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并对其中10位教师和15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数据统计与质性分析,梳理出当前小学课堂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三、小学课堂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整体秩序尚可,但不稳定因素频现
问卷数据显示,约76.7%的教师认为班级整体课堂秩序“较好”或“一般”,但约62%的教师表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开小差、走神、打断教师讲话等现象,说明课堂秩序虽在掌控中,但仍有不确定性。尤其在下午最后两节课、体育课后或活动课期间,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易出现纪律松散现象。
(二)教师主要依赖传统管理方式
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采用“提醒—批评—表扬”三步式的管理方式。虽然部分教师尝试通过设立小组长、星级评比、积分制等方式激励学生,但这些方法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容易流于形式。仅有约15%的教师表示经常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
(三)学生管理参与感较低
从学生角度来看,约52%的学生认为教师“比较严格但公正”,但有35%的学生表示“不太理解老师的要求”或“觉得老师常批评人”,说明部分教师在管理方式上存在沟通不到位或情绪管理欠妥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参与到课堂管理中”,反映当前课堂管理更多是一种“单向控制”,而非“师生共建”。
四、当前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手段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
尽管教师普遍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较多依赖传统的“讲规矩、守纪律”模式,缺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科学方法。部分教师表示缺乏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对新型课堂管理理念了解不深。
(二)班级氛围紧张,缺少情感联结
课堂上教师往往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对学生情绪与行为的关注。一些教师反映:“学生只要不闹,就算管理好了。”但忽视了情绪稳定性与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师生关系不亲近也会造成学生内在规训机制缺失。
(三)学生行为管理缺乏预设与引导
面对一些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如“窃窃私语”“拖拉作业”“上课走神”,不少教师采取临时反应的方式处理,如当众批评、惩罚性作业等。这些方式短期可能有效,但长期容易造成学生对课堂的抵触情绪,甚至削弱其学习兴趣。
五、原因分析
(一)教师管理知识与能力储备不足
小学教师日常事务繁重,很多人在课堂管理方面“凭经验教学”,缺乏对儿童心理发展、行为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调查中,有超过70%的教师表示“管理全靠自己摸索”,缺乏专业培训支持。
(二)学校制度设计重教学轻管理
在学校层面,课堂管理往往未被纳入教学评价的重要维度。教师被更重地考核教学成绩,而课堂管理的好坏则缺乏科学评价指标,导致教师对管理的积极性不足。部分教师表示:“管理得好没人夸,成绩上不去还要被问责。”
(三)家校协同不足,家庭教育缺位
部分学生在家里缺乏基本的行为习惯训练,对学校纪律缺乏尊重和理解。教师即便在课堂内严格管理,学生回到家庭后却得不到延续与巩固,久而久之形成“两张脸”现象。此外,家长对教师管理手段的不理解甚至干预,也让部分教师在管理中产生顾虑。
六、优化小学课堂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教师管理能力培训
应将课堂管理纳入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通过校本培训、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在情绪调控、行为引导、班级经营等方面的能力。鼓励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探索更温和、有效的管理方式。
(二)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不应仅仅是“管”,更应是“引”。教师要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支持、理解、鼓励的班级氛围。可探索班级共建规则、师生共议课堂规范等方式,提高学生管理参与感,增强内在约束力。
(三)建立多元评价与激励机制
学校应将课堂管理效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督导、公开课评比等过程中注重对教师管理水平的考察。同时,建立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对管理成效突出的教师给予鼓励,让“能管班”成为教师能力的一部分。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共同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强化规则意识,延续学校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也应增强家庭沟通能力,及时传递管理意图与方法,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七、结论
小学课堂管理既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在“双减”与新课改的双重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效课堂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课堂管理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但同时也存在教师愿意尝试、学校积极支持的良好基础。未来,需在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的双重推动下,逐步构建以尊重、引导与共治为核心的小学课堂管理新生态,为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