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形势下高校涉密人员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杨露

四川大学 610207

摘要: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核心阵地,其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涉密人员管理作为保密三大管理之一,是高校保密工作中的核心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高校涉密人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框架,分析了当前高校涉密人员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涉密人员,保密法

一、引言

保密工作包括了定密管理、网络保密管理以及涉密人员管理三大管理内容。其中,涉密人员管理被普遍认为是最为关键且挑战性最大的一环。众多保密管理问题追根溯源往往都是“人”的因素,因此,强化涉密人员管理是构筑坚实保密防线的核心所在。高校科研人员,作为直接触及核心科研数据与参与国际前沿科技竞争的第一线工作者,尤其值得关注。涉密人员是指在日常工作岗位上经常接触、知悉或者产生、经管国家秘密事项的人员。高校中主要是科研涉密人员,即涉密人员中从事科研技术研究和管理的人员。高校的科学技术研究可以分为民用和军用两大类,民用科学技术泄密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国民经济损失,而军用科学技术泄密,则可能会造成国家安全危机。特别是部分高校长期承担国防、军工等高度敏感领域的涉密项目及课题研究,加强涉密人员管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二、涉密人员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2]作为保护国家秘密的基石性法律规范,为高校保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遵循依据。《保密法》于2024年2月27日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并修订通过,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保密法》进一步细化了涉密人员管理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确立了涉密人员全周期管理制度,明确要求对涉密人员实施从上岗前的严格保密审查、在岗期间的定期复审及保密教育培训,到离岗离职的严谨审批流程,以及脱密期间的持续管理,形成了一套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其次,新修订的《保密法》还着重完善了涉密人员的权益保障机制,规定对于因履行保密职责而导致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一定影响或限制的人员,应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给予相应的待遇调整或补偿措施,以确保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保密管理规定(试行)》

国防科技秘密是国家秘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了大量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为规范教育部直属高校国防科技保密工作,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科技司教技[2003]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除了一般的涉密人员管理要求,管理办法中特别明确了高校学生参与国防科研工作的保密要求:在读本科生不得参与涉及国家秘密的国防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对参加国防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要视同涉密人员管理,需定期进行保密培训教育,合理分解和安排研究任务。

3、各高校保密管理制度

高校作为本单位保密工作的责任主体,根据《保密法》规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学校保密委员会,制定保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但高校办学过程中众多环节涉密,如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等[3],当前各高校的保密规章制度大多停留在总体性要求的层面,缺乏针对具体涉密事项的细化要求,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待增强[4]。

三、高校涉密人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人员构成复杂,加剧管理难度

高校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强,涉及教职工的离岗离职、学生的实习与毕业离校,以及博士后出站等多种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涉密人员管理工作的难度[4]。在涉密信息的传递、存储及处理过程中都离不开涉密人员的参与,需实施严格的监控措施以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然而,人员的频繁变动容易导致涉密信息交接环节成为保密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涉密人员在离职或调动时,若信息交接不当或脱密管理不严,将极易引发泄密风险,进而对高校的整体保密工作构成严重威胁。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涉及多方人员参与,涉密信息的接触面扩大,也进一步增大了泄密的风险。

2、技术快速发展,保密培训滞后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窃密手段日益呈现出高度先进性与隐蔽性的特征,对高校涉密信息的保护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虽然被众多高校科研人员广泛应用于科研辅助与日常办公中,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使用过程中也潜藏着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此类技术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来生成虚假信息或发动网络攻击等。当前高校的保密培训体系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未能及时跟上新技术快速发展。对于涉密人员的培训内容多侧重于传统的保密知识与方法,而对于新型保密技术与手段的掌握则较为匮乏。这直接导致涉密人员在面对新型泄密风险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与防范意识,从而极大地加剧了泄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高校师资紧张,专职人员缺失

高校保密管理工作繁重且复杂,对保密管理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效率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师资普遍紧张,导致专职保密管理人员的配置面临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各二级单位往往由科研管理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保密管理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力短缺的困境,但也导致了兼任人员的主要职责被分散,同时影响了保密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执行效率,使得保密管理工作难以细致深入地开展。由于缺乏专职保密管理人员的专业引领和有效监督,涉密信息的保护与涉密人员的管理极易出现疏漏,为高校的保密工作埋下了潜在隐患。

4、宣教方式单一,奖惩机制薄弱

高校保密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多以传统的讲座、培训等形式为主,宣传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充分调动涉密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导致高校涉密人员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密意识淡薄。同时,对保密先进模范案例的宣传以及保密工作氛围的营造相对薄弱,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此外,对保密工作的奖惩制度宣讲不够,未充分将保密工作纳入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评价中,高校科研工作者更关注教学、科研工作本身,对日常工作中的保密规范和要求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增加了潜在的泄密风险。

结语

高校要把涉密人员管理作为保密工作的核心要点,对涉密人员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管理策略。从思想教育、技能培训、规范约束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提升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能力。针对上岗、在岗、离岗等不同阶段,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确保涉密人员在各个阶段都能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共同筑牢保密防线。

参考文献:

[1] 康芮果.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涉密人员管理探析[J]. 办公室业务,2023(13):113-115.

姓名 杨露

1991年9月,女,四川成都,助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