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创新与推广研究

作者

程冰冰

身份证 220183199008010229

引言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巧妙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科学利用稻田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达成 “一水双用、一田多收” 的良好效果。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以及市场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提升的背景下,这一模式凭借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独特优势,在我国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典型区域逐步兴起并发展。深入研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创新方向与推广方法,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1、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意义

1.1 筑牢食物安全防线

稻渔综合种养始终把水稻种植放在核心位置,在确保水稻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借助稻田的生态环境开展水产养殖,从而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收获了作为主食的水稻,又获得了丰富的水产品。这种模式不仅有效保障了粮食的基础供应,还拓宽了食物来源渠道,让居民的饮食结构更加多元,对于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风险、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途径。

1.2 激活农业经济活力

该模式通过对稻田资源的深度挖掘和高效利用,打破了传统单一水稻种植的局限,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产出。水稻与水产品的双重收益,直接提高了单位面积稻田的经济产出。而且,在稻渔共生的过程中,水产动物的活动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同时,由于这种模式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优良,往往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和价格,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3 守护农业生态平衡

在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中,水产养殖动物在稻田里活动,能够起到疏松土壤、捕食害虫和杂草的作用,其排泄物还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种模式从源头上减少了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概率,有利于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它符合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2、我国典型区域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

2.1 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稻渔综合种养的具体形式,如稻虾共作、稻蟹混养、稻鱼共生等,但不少模式在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和成熟度上还有欠缺。在生态机理研究方面,对于稻渔系统长期运行对土壤结构、水质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导致技术优化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此外,在品种选择上,适合稻渔环境的专用水稻品种和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水产养殖品种数量较少,品种改良和繁育工作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不同区域对技术模式的多样化需求。

2.2 产业布局缺乏统筹

虽然许多地区都制定了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计划,但部分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全面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产业布局与区域特点不相匹配。一些地方的规划仅仅侧重于扩大种养面积,而对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加工增值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关注不足,也没有与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使得产业发展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影响了产业规模效应的发挥。

2.3 经营模式较为粗放

目前,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经营主体大多是个体农户,规模化、专业化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所占比例较小。小农户由于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在采用先进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及应对市场波动等方面能力较弱。而且,由于土地承包经营的分散性,稻田被分割成小块,不利于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和统一的管理操作,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这种分散的经营模式也难以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发展。

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创新与推广策略

3.1 推动技术深度创新

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各方的技术资源和人才力量,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针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深入探究稻渔共生系统的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机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在技术应用层面,重点研发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种养模式,优化养殖密度、投喂方式和水稻种植管理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让农民能够便捷地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

3.2 优化产业整体规划

在制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时,各地应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细致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这包括对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的评估,以及对现有农业产业布局、技术水平、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以确保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布局科学合理。同时,要加强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将稻渔综合种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农业产业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策协同、资源整合的发展合力,避免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产业链的构建,不仅要抓好种养环节,还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和市场营销等相关产业,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此外,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定期对规划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优化,确保规划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3.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为了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这包括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提升经营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在土地流转方面,政策应积极推动,促进稻田等农业用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连片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增强农民的市场议价能力。此外,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形式,可以帮助小农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发展。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农户的生产效益,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结束语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典型区域的推广应用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不完善、规划不合理和经营粗放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规划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途径,不断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未来,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和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必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毅侠, 赵丽芳. 大理市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及推广策略研究[J].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4, (09): 143-145.

[2]潘土城.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J]. 河南水产, 2024, (05): 17-18+35.

[3]汪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山区的应用措施分析[J]. 河北农机, 2024, (01):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