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优化与演练效果评估

作者

李颖夏

万第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 245200

一、引言

基层作为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其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直接关乎灾害应对成效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增加,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优化基层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并通过科学评估演练效果持续改进,对增强基层抵御灾害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是整个防灾减灾体系的 “最后一公里”,只有确保应急预案切实可行、演练效果扎实有效,才能在灾害来临时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

二、基层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优化

2.1 明确职责分工

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涉及多部门、多主体,明确职责是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执行的基础。在乡镇(街道)层面,应清晰界定各部门在灾害预防、应急响应、救援处置、灾后恢复等阶段的具体职责。例如,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救援;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卫生部门承担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等。同时,细化村(社区)干部、志愿者等基层力量的任务,如村(社区)干部负责组织群众疏散、信息收集上报,志愿者协助物资分发、秩序维护等,避免职责交叉与推诿现象,确保灾害发生时各主体迅速到位、协同作业。

2.2 细化应急流程

详细且合理的应急流程能使基层人员在面对灾害时行动有序[1]。预案应涵盖灾害预警发布、响应启动、人员疏散、抢险救援、医疗救助、物资调配等全过程操作步骤。在预警发布环节,明确不同灾害预警级别对应的发布主体、渠道与范围,确保信息及时精准传达到每位居民。如通过广播、短信、微信群等多渠道发布。应急响应启动时,规定各部门响应时间节点及行动要求,像接到预警后,抢险救援队伍需在半小时内集结完毕并赶赴现场。疏散环节,规划多条清晰的疏散路线,标注沿途指引标识,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制定专门帮扶措施,保障疏散高效安全。

2.3 强化资源保障

充足的资源是应急预案实施的物质支撑。基层要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规划。人力资源方面,建立专业救援队伍与志愿者队伍数据库,明确各自技能特长与联系方式,定期开展培训与演练,提升其救援能力。物力上,储备足够的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抢险工具等,并建立物资管理台账,实时更新物资储备、使用与补充情况,确保物资随时可用。财力保障需将防灾减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基层防灾减灾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物资储备方面,要根据当地灾害风险特点合理确定储备种类和数量。

2.4 加强培训宣传与动态调整

提升基层人员与群众对应急预案的熟悉度至关重要。定期组织基层干部、救援人员参加防灾减灾培训,邀请专家讲解各类灾害特点、应对策略及预案操作要点,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形式加深理解[2]。面向群众,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如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设置宣传栏等,普及灾害预防、自救互救知识及应急预案内容,提高群众防灾意识与应急能力,使其在灾害来临时能主动配合并参与应急处置。

三、基层防灾减灾演练效果评估

3.1 评估重要性

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手段,而效果评估则为改进预案与提升应急能力提供依据[3]。通过评估,可发现演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合理 资源调配不畅、人员协作不紧密等,针对性地优化预案与应急管理工作。同时,评估结果能反映 减灾工作成效,为政府决策、资源分配提供参考,推动基层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有效的演练效果评估还能增强基层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应急技能,促进形成全员参与

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估演练效果的核心。从演练组织方面,评估演练方案合理性、筹备工作充分性、组织协调顺畅性;演练实施环节,考察预警响应及时性、人员疏散效率、救援行动专业性、物资调配准确性;演练效果层面,关注参演人员应急知识技能提升、群众满意度、对实际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作用等。各指标应具可衡量性,如预警响应时间精确到分钟,人员疏散效率通过单位时间内疏散人数衡量等。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在评估过程中,可邀请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专家、高校相关专业学者等组成评估小组,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不同评估方法相互补充,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全面反映演练的真实效果。

3.3 结果反馈与应用及演练形式创新

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详细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主体与整改期限,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将整改结果作 式是提升演练效果的重要途径。除了常规的桌面推演、实地演练 例设置逼真的灾害情景,让参演人员在模拟环境中进行 联合演练,加强与相邻乡镇(街道)、部门的协作配合,检验区域联防 (VR)等技术开展模拟演练,让群众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灾害发生过程和应急避险方法,增强演练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构建评估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演练效果评估长效机制,是确保评估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保障。制定评估工作制度,明确评估的周期、流程、责任主体等,使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将评估结果纳入基层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与评优评先、晋升等挂钩,提高基层干部对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加强评估队伍建设,定期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评估能力,确保评估工作的质量。同时,建立评估信息共享平台,收集整理各地区的评估数据和经验做法,为基层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评估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长效机制的构建,使演练效果评估成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的常态化内容,不断推动应急预案优化和应急能力提升。

五、结论

优化基层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可操 估演练效果是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路径。通过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应急流程、强化资源 显著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构建合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多 式,构建评估长效机制,可有效提升演练效果,推动基层防 未来 基层应持 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灾害形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社会稳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基层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贾玉娇,傅昱玮.调适性动员:面向复合型灾害的基层社会动员逻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9(04):37-48.

[2] 高琰,曾凡雷,闫琳.极端天气应急管理协同治理框架及实现路径研究[J/OL].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1-16[2025-07-22].

[3] 盘世贵,刘锐一.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遵循和实践探索[J].行政管理改革,2025,(02):61-69.

作者简介:李颖夏(1989.06—),女,汉族,山东烟台莱阳人,本科,中级自然资源工程师,研究方向:防灾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