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研究

作者

赵秀秀

博白县松旺镇潭莲村小学 537622

引言

“双减”政策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要义在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系统性减负,倒逼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课堂作为育人的核心场域,其效能高低直接关乎政策目标的达成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双减”背景下探索课堂教学效能提升路径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致力于回应政策要求,破解效能瓶颈,探寻提质增效的科学方案。

1. 双减教育政策背景分析

"双减"政策重塑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格局,通过规范校外培训和压减作业负担,将教育主阵地重新聚焦于校园课堂。这一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双重挑战:既要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提升,又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育人目标,推动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全方位重构。政策实施后,教育资源分配呈现新的特征,校内师资配置、课程开发和教学设施需求显著增加,但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不依赖课外加码的情况下确保教学质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传统的题海战术转向内涵式发展,通过精准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优化和分层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高效统一。这一转型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其具备更强的课堂设计能力和个性化指导智慧。

2.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效能的核心影响因素可系统归纳为教师素质、学生主体和资源配置三个维度。在教师层面,专业素养成为决定教学效能的关键,包括文本解读深度、教学设计精准度、课堂实施灵活性以及评价反馈科学性,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质量的核心支撑。就学生因素而言,认知特征、学习习惯和动机水平直接影响课堂参与质量,尤其在课业负担减轻后,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与思维活跃度成为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资源配置方面,人力资源的专业性、物力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时间管理的科学性共同构成高效课堂的物质基础,其中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尤为重要。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教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而学生的反馈又促进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

3. 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3.1 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方案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需要从多个维度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应紧扣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际挑战,针对识字教学效率提升、文本深度解读、读写融合实践等关键问题,依托集体备课、课例观摩、专题研讨等多元形式,推动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智慧共生。在专业培训方面,重点围绕新课标内涵解读、大单元教学规划、学习任务群构建、分层教学实施及课堂动态评价等核心教学能力,开展基于实际需求的精准化培训项目。同时提倡教师将日常课堂转化为研究场域,通过系统记录教学日志、深入分析典型案例、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等途径,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凝练有效经验,实现教学能力的自主迭代。此外还需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在校内形成师徒帮带机制与名师引领平台,在校外借助数字化教研平台参与跨区域研讨和学术交流,持续拓展教育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2 学生参与及教学活动设计改进

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激发其深度参与和主动建构。教学活动的优化应当避免单向灌输,转而构建具有明确目标导向、梯度递进特征且富有思维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体系,如在古诗教学中可依次安排韵律感知诵读、意境想象体验、情感合作探究以及个性创作表达等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节。同时需要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语文实践情境,通过组织班级新闻播报活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或围绕传统节日开展包含资料搜集、诗文创作、成果展示等环节的主题项目学习。在教学方法层面应积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协作交流等多元模式,精心设计能引发高阶思维的核心问题,有效开展同桌互助、小组研讨等互动形式,鼓励学生就课文关键情节展开角色辩论,针对文本主旨进行观点交锋。教师还需强化课堂动态调控能力,通过专业观察、精准提问与智慧点评实时把握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如在习作指导中借助多媒体展示典型习作,引导师生共同诊断修改,切实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进路径,能够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3 教学资源配置优化措施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需要系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体系。在硬件资源方面,应当充分激活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功能,打造高品质班级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的阅读条件;同时合理规划教室物理空间,营造适宜开展小组协作、情境演绎和成果展示的语文学习场所。数字资源整合方面,需精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数字资源库中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多媒体素材,通过动画演示、微课讲解、互动游戏等形式助力教学重难点突破;灵活运用智能教学工具实现课堂互动、学情监测与精准反馈。校本资源开发应立足学校文化特色与地域特点,组织师生共同编制本土文化读本、经典诵读材料、优秀习作范例以及课本剧、朗诵会等实践活动资源包。教学时间管理则需要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简低效环节,借助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与路径,确保课堂时间充分用于朗读训练、思维激发、书写实践和互动交流等核心教学活动。这种全方位的资源配置策略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效能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双减”政策深刻重构了基础教育生态,将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推向改革前沿。本研究聚焦小学语文教学,系统分析了政策背景下课堂效能的核心挑战与关键影响因素,提出教师素养提升、学生主体激活、资源配置优化的三维一体解决方案。实践表明,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打造研训一体的能力进阶路径;设计梯度化、情境化的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整合数字资源与校本特色资源,实现教学环境的智能化与人文性融合,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效能瓶颈。这些策略共同指向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既契合“减负不减质”的政策内核,又回应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诉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三者间的动态协同机制,持续完善“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新样态,最终实现减负政策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王元双.分层导读省时高效—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上册).深圳市龙岗区龙高集团平安里学校;,2025:70-71.

[2]何玲.“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未来走向[J].语文天地,2025,32(05):94-96.

[3]王琴.“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智力,2025,(13):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