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阅读活动与德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作者

彭亮

长春新区北湖实验学校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涵养品格的重要途径,而德育则是小学教育的灵魂所在。在当前 “五育融合” 的教育背景下,将德育有机融入阅读活动,既能避免道德说教的生硬,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价值熏陶。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 “阅读与德育两张皮” 的现象:阅读活动侧重知识传授,德育内容依赖班会课单向灌输,二者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和情感共鸣能力,通过阅读活动渗透德育,能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道德力量,在实践中践行优良品质。本文基于小学低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聚焦活动设计、家校协同、教师引领三个关键环节,构建阅读活动与德育融合的具体路径,为实现 “阅读育人” 与 “德育铸魂” 的协同增效提供实践参考。

一、路径一:以活动为载体,将德育目标嵌入阅读设计

阅读活动的设计是德育渗透的关键环节,通过将诚信、友善、责任等德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阅读任务,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道德价值,在实践中内化行为准则。

“漂流日记” 活动是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典型载体。在中年级班级中,教师选择《金斧头》等讲述诚信故事的绘本,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的诚信小故事,放入 “漂流盒” 中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每个学生需在日记中记录对前一位同学故事的感悟,并补充自己的经历。活动规则明确要求 “不涂改他人内容、按时传递、真实表达”,教师通过定期抽查日记完整性、组织 “诚信故事分享会”,强化学生对 “诚实守信” 的理解[1]。

针对低年级学生,可设计 “绘本角色体验” 活动。选择《孔融让梨》《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角色,在对话与表演中体会 “谦让”“感恩” 等品质。例如,在《孔融让梨》表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是你,会怎么分梨”,并延伸到 “班级分点心时如何做”,将故事中的道德准则转化为现实行为规范。活动结束后,学生主动分享物品的比例提升,班级矛盾明显减少。

高年级可开展 “红色经典共读” 活动,结合《小英雄雨来》《雷锋日记》等读物,设计 “英雄事迹摘抄本”“我的行动承诺” 等任务。学生在摘抄体现 “爱国”“勇敢”“奉献” 的段落时,需写下 “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的思考,并在班级 “美德墙” 展示。

二、路径二:家校协同延伸场景,通过 “亲子共读打卡” 强化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阵地,将阅读活动延伸至家庭场景,能让德育从学校延伸到生活,形成 “家校共育” 的合力。“亲子共读打卡” 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参与,既能强化阅读习惯,又能在互动中渗透家庭美德。

在低年级家庭中,推荐《爷爷一定有办法》《我爱我的家》等绘本,要求家长与孩子每天共读 15 分钟,并在班级打卡平台上传 “共读照片 + 一句话感悟”。例如,一位家长在打卡中写道:“和孩子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时,他问‘为什么爷爷总帮小约瑟改衣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家人之间的爱’,现在他会主动帮妹妹整理玩具了。” 教师定期选取优秀打卡内容在班级分享,引导家长关注阅读中的德育契机,让 “孝顺”“互助” 等家庭美德在亲子互动中自然传递。

中高年级可开展 “家庭故事共读会”,以《傅雷家书》(节选)、《我们的家风故事》等为载体,要求家庭成员轮流朗读,并围绕 “我的家庭美德” 主题交流。学生需记录家长分享的家风故事,整理成 “家庭美德手册”。教师还可组织 “家风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共读中的收获,将家庭美德延伸至班级层面,形成 “孝亲敬长” 的集体氛围[2]。

为确保活动实效,学校可建立 “家校反馈机制”:每周发放 “共读反馈表”,由家长记录孩子在阅读后的行为变化(如 “主动关心家人”“学会分享”),教师根据反馈调整阅读内容与引导方向。例如,针对部分家庭反馈 “孩子不愿倾听”,教师推荐《学会倾听》等绘本,并设计 “亲子互诉心事” 的打卡任务,强化 “尊重

他人” 的美德教育。

三、路径三:教师示范引领,通过 “经典领读人” 角色深化价值渗透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 “经典领读人” 的角色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更直接关系到德育渗透的深度。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价值解读与行为示范,能让德育在阅读中实现 “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在日常阅读课中,教师的范读需融入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文字韵律中感受道德力量。例如,朗读《雷锋日记》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时,教师通过庄重的语气、坚定的眼神传递奉献精神;讲述《夏洛的网》中夏洛与威尔伯的友谊时,用温柔的语调体现 “诚信”“牺牲” 的价值。学生在教师的情感感染下,更容易产生共鸣,如一位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老师读夏洛临终前的话时,我差点哭了,我也要像夏洛一样对朋友好。”

教师的价值解读需结合文本与生活,避免空洞说教。在《狼牙山五壮士》阅读后,教师不直接提问 “他们有什么品质”,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五壮士为什么选择跳崖?如果是你,会怎么保护群众?” 通过联系 “班级里如何保护同学”“遇到困难是否坚持” 等现实问题,让 “爱国”“勇敢” 等抽象品质转化为具体行为指引。

此外,教师可通过 “阅读榜样” 的行为示范强化德育效果。例如,坚持每天 “晨读分享”,讲述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成长故事(如 “读《宽容》让我学会理解他人”);在 “图书角管理” 中,主动整理书籍、记录借阅情况,用行动诠释 “责任”“诚信”;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困惑时,以 “朋友式” 的平等态度交流,而非居高临下的评判,让 “尊重”“友善” 的品质在互动中传递。

四、学术贡献

本研究聚焦小学阶段 “阅读活动与德育融合” 的实践难题,通过三条路径的系统构建,填补了该领域缺乏系统性策略的空白。与传统 “德育依附于阅读” 的零散做法不同,研究提出的 “活动嵌入 — 家校延伸 —教师引领” 框架,明确了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漂流日记” 等活动提供了德育目标落地的载体,“亲子共读打卡” 建立了家校协同的长效机制,“经典领读人” 角色细化了教师的引导策略。三者相互衔接,形成 “课堂 — 家庭 — 社会” 的德育闭环,为小学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板,推动阅读活动从 “知识传授” 向 “立德树人” 的深层转化[3]。

结束语

小学阅读活动跟德育元素的结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阅读加德育模式”,而是借助精巧规划的活动、家校协作的情境、教师表率的带动,使道德操守于文字滋养里自然铸就,在“漂流日记”催生的诚信,乃至“亲子共读”中输送的家庭德范,又到教师引导领读时深化的价值观念认同,各个路径均呈现出“以读筑桥、以育立魂”的教育理念实质。

于未来的实际操作里,有必要进一步聚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阅读内容与德育目标匹配契合的精细度,如低年级着重“习惯培育”,高年级聚焦于“价值判别”,须防范“以德育驱动阅读”的功利化偏向,令阅读的趣味特性与德育的渗透特性实现有机统一。才可切实实现“读好书、做好人”教育期望,使学生于阅读之际不只是收获知识,更可成长为守公德、带温度之人。

参考文献:

[1]徐丽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方式与路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3(19):15-18.

[2]李鹣,戴兆坤.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与德育工作的融合[J].人民教育, 2022(9):77-77.

[3]丁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方式与路径[J]. 2024(2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