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两山”理念融入高职会计课程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作者

施思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湖州 313100

引言

安吉县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已形成以竹林碳汇、生态旅游、绿色金融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生态圈”。据《安吉县“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当地竹林碳汇交易年交易额超5 亿元,生态旅游年收入破300 亿元,绿色信贷年均增长 25% ,生态经济对GDP 贡献率达 42%[1] 。这一“安吉模式”凸显了对“会计+生态+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持续扩张,2005-2025 年普通专科在校生从713 万增至1707.85 万,增幅 139.53% 。但会计专业“供需错位”突出:82%的生态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生态资产核算能力”,65%的民营高职未开设绿色经济相关课程。民营高职会计专业短板显著:传统财务内容占比超 90% ,“双师型”教师仅占 28% ,与生态企业合作浅尝辄止。因此,探索“两山”理念融入课程改革,是破解同质化困境、服务地方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民营类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民营类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面临国内共性的发展瓶颈,也存在与国际先进模式的显著差距,尤其在“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县,其适配性问题更为突出。

(一)国内发展现状与困境

国内民营高职会计专业存在多重矛盾,制约其服务生态经济的能力:

一是教育理念与产业需求脱节。多数院校秉持“重核算、轻服务”理念,培养目标聚焦基础账务处理,忽视碳资产核算等生态需求。

二是课程体系僵化与新兴领域空白。课程延续“三段式”结构,核心课程以工业企业案例为主,未纳入碳汇交易等前沿内容;绿色金融、生态资产估值等知识仅在公办院校试点,民营院校因资源限制未涉及。三是师资与实践条件制约。教师“双师型”占比低于 30% ,15%具备生态企业经验,缺乏生态会计教学能力[2];校内实训依赖传统软件,校外基地多为制造企业,学生难接触真实生态会计业务。

(二)国际发展现状与借鉴

国际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会计教育与生态理念融合方面已形成成熟模式,可为我国民营高职提供借鉴:德国以 “双元制” 为核心,企业实训占比超 50% ,学生参与碳成本核算等真实项目,课程与职业认证衔接;美国社区学院开设《环境成本会计》等课程,案例围绕本土生态产业设计;澳大利亚 TAFE 学院要求教师具备 5年注册会计师经历,定期参与生态企业实务,确保教学与产业同步。

对比来看,我国民营高职会计教育在生态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深度等方面仍存差距,尤其安吉县院校与生态产业适配性问题突出:课程未融入 “竹林经济”“生态旅游” 等本土场景,协同育人机制未闭环,评价体系忽视 “两山” 理念应用能力,亟需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特色推进改革。

二、“两山”理念融入民营类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教育管理改革研究方向“两山”理念融入民营类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育管理改革,需以生态价值转化为核心,从课程、资源、师资、评价四个维度构建系统化方向。

(一)课程体系生态化重构是改革的核心

以“两山”价值转化为逻辑,构建“基础层+核心层+实践层”三级课程体系:基础层在《基础会计》增设生态资产计量内容,《财经法规》融入安吉生态政策;核心层升级《成本会计》为《生态成本会计》,新增碳成本模块,《大数据会计应用》强化生态数据分析;实践层开设《安吉生态会计实务》,以本土案例培养实操能力。

(二)教学资源本土化开发是改革的支撑

围绕安吉县生态经济实践,构建“三维资源库”:案例库采集竹制品企业碳减排数据等真实资料,开发本土化案例,覆盖生态资产核算等核心环节;政策资源包整理“十四五”生态经济规划等文件,形成动态更新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改革的保障

需建立“内培+外引”双路径培养机制:校内培育每年选派20%的教师参与安吉县碳汇交易平台实操培训、生态企业财务审计项目,要求教师主持 1 项生态会计相关校本课题,提升实践能力;校外引进聘请安吉县生态局财务专家、碳汇交易平台会计师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生态会计实务》教学与实训指导工作,弥补校内教师生态产业经验不足的短板。

(四)评价体系多维化革新是改革的导向

构建“知识+技能+理念+行业”四维评价体系:知识维度考核生态会计理论与安吉生态经济政策掌握程度;技能维度依托虚拟实训平台评估碳成本核算等实操能力;理念维度以“ 生态项目财务分析报告”为载体,结合付泽怡研究评价“两山”理念应用能力[3];行业维度由生态企业财务负责人对学生真实项目表现打分,强化行业认可度。

三、“两山”理念融入民营类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教育管理改革路径

将“两山”理念融入民营类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育管理,需通过机制创新、方法革新、保障强化三条路径落地。

(一)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是路径核心

联合安吉县社科联、碳汇交易平台及生态企业,共建“生态会计实训中心”,设碳汇核算、生态成本分析等真实岗位,学生轮岗参与业务;与生态旅游企业合作开展“绿色收益核算”项目,组织实地调研并编制绿色财务报告;联合开发碳资产估值模型,与绿色金融机构签订人才订单,按需求定制课程并输送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是路径关键

推行案例教学本土化,以“竹林碳汇第一单”等本土案例引导讨论;实施虚实结合实训,线上模拟生态企业会计处理,线下到景区采集数据核算生态成本;推广项目式学习,分组对接本地生态企业完成季度分析报告,结合彭杜云研究强化科学性[4]。

(三)保障机制完善是路径支撑

政策上对接安吉县相关部门,争取将改革纳入职教创新项目,申请经费支持资源建设;师资上建“生态会计教师工作室”,邀请专家培训,安排教师挂职锻炼;成立监督委员会,每学期评估课程、学生能力及企业满意度。

四、结论

将 “两山” 理念融入民营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生态经济、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安吉县实践显示,构建 “生态化课程体系、本土化资源库、协同化育人机制、多维化评价体系”,能解决传统会计教育与生态经济的适配问题,培养精通会计与大数据技术、服务生态价值转化的复合型人才。

本研究创新价值有三:一是突破 “会计教育与生态理念两张皮” 困境,将 “两山” 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计教学内容;二是首创 “校地企微协同” 模式,利用县域生态资源构建 “低成本、高适配” 改革路径,契合民营高职资源有限特点;三是形成 “安吉模式” 复制框架,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在更多生态经济发达地区验证改革成效;深化生态会计理论研究,如生态资产估值模型、碳成本分摊方法等,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坚实理论支撑,推动职业教育成为 “两山” 理念实践的人才摇篮,助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吉县人民政府。安吉县“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Z].2021.

[2]赵超越。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管理改革研究[D].沈阳大学,2013.

[3]付泽怡。新时代“两山论”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4]彭杜云.“两山”价值转化的经济学解析与统计学观测——江西例证[D].江西财经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