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支教场景下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刘进 伊文昊 周钰琪 景晨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引言

支教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偏远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为当地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挑战。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丰富支教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支教地区教育现状分析

1.1 教育资源匮乏

支教地区往往存在教学设施陈旧、图书资料不足、多媒体设备短缺等问题。许多学校仅有基本的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这限制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1.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学科教师短缺,导致一些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同时,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1.3 学生需求多样化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课程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然而,传统的支教课程往往难以兼顾这些差异,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特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原则

2.1 重要性

特色课程能够弥补支教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综合素质。特色课程还能增强支教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2 原则

特色课程开发需遵循四维一体原则:以需求导向为根基,紧密结合支教地区学生的实际兴趣与生活经验设计课程内容,确保贴近性与吸引力;以可行性为实施前提,充分考量当地教育资源与师资条件的现实约束,保障课程可落地执行;以创新性为突破路径,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综合性为育人内核,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能力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四原则相互支撑,共同构建适应支教场景的特色课程开发逻辑框架

三、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3.1 多学科融合课程

“探索自然奥秘”课程融合科学、地理、生物知识。经调研发现学生对自然好奇却缺系统认知,故以培养自然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内容含植物生长、地理现象、生物多样性探究,通过野外观察、标本分析、种子发芽等实验及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自然科学魅力。

3.2 传统文化传承课程

“民间手工艺制作”课程以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目标,前期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查阅资料,聚焦当地丰富却 临传承困 纸、 编织 工艺资源。课程内容涵盖剪纸的历史、风格及折叠、裁剪等技法, 艺的种类、 作指导 ,陶艺制作流程及实践体验;教学中结合民间艺人现场授课、 参观及小组合 解手工艺文化内涵并掌握基本制作技巧。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走访当地民间艺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到当地有着丰富的民间手工艺资源,如剪纸、编织、陶艺等,但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

3.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支教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问题,“心灵成长之旅”课程聚焦学习焦虑、自卑、亲子紧张等状况。

课程通过情绪管理、自信培养、人际改善、抗挫能力提升等内容,采用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助学生树立正确心理观念,掌握调适方法,提升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

四、特色课程实践成效与分析

4.1 实践成效

1.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特色课程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主动提问、主动探究的行为增多。

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多学科融合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传统文化传承课程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了本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态,提高了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2 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特色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教学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存在困难。例如,在多学科融合课程中,不同学科知识的衔接不够顺畅,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特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现有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

3.课程持续性面临挑战:支教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导致特色课程的持续性难以保证。新的支教教师可能对原有特色课程不够熟悉,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这可能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施效果。

五、改进策略与建议

5.1 加强课程资源整合

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视频等,方便教师获取和使用。组织教师开展课程研讨活动,共同探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

5.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增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实践活动成果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作品展示、项目汇报、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5.3 建立课程传承机制

制定详细的特色课程教学手册,记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信息,为后续支教教师提供参考。加强对新支教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特色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支教教师与当地教师的合作机制,鼓励当地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教学和管理,提高课程的可持续性。

六、结论

支教场景下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支教教学质量,为支教地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尽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如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课程传承机制等,可以进一步提升特色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支教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