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策略研究
闫涵
身份证号:130128199102072139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力、制造业、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的设备维护方式主要包括事后维护和定期维护。事后维护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会导致生产中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对于连续性生产的企业,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产链的正常运转 。定期维护则是按照固定周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故障,但由于缺乏对设备实际运行状态的精准判断,容易出现过度维护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可能因频繁拆卸设备导致零部件过早损坏。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复杂,故障发生的原因更加多样化,传统维护方式已难以满足设备高效、可靠运行的需求。
1.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故障类型与失效机理分析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故障类型多样,按故障发生部位可分为电气故障和机械故障;按故障性质可分为功能性故障和参数性故障。电气故障常见于变压器、电机、断路器等设备,例如变压器绕组短路、电机绝缘老化、断路器触头氧化等,这些故障多由电气元件长期运行导致的绝缘性能下降、过热、电动力作用等引起。机械故障则常发生于传动部件、轴承、联轴器等,如轴承磨损、齿轮断裂、传动皮带老化等,主要是由于机械部件的长期摩擦、疲劳、振动等因素导致。功能性故障表现为设备无法实现预定功能,如自动化控制系统失灵;参数性故障则是设备性能参数偏离正常范围,如电机转速不稳定、电压波动过大等。深入分析设备失效机理可知,除了上述物理因素外,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粉尘)、操作因素(如过载运行、误操作)也会加速设备故障的发生。了解这些故障类型和失效机理,能够为预测性维护策略的制定提供针对性的方向,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故障的发生。
2. 基于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的设备状态监测
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的基础是准确获取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通过部署多种传感器,构建多源数据采集系统,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电气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机械参数(如振动、温度、转速)以及环境参数(如湿度、气压)等数据。例如,在电机上安装振动传感器监测轴承和转子的运行状态,利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检测设备关键部位的温度变化,通过电流互感器采集电路中的电流数据。然而,单一类型的传感器数据往往只能反映设备某一方面的状态,存在信息不全面的问题。因此,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将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描述设备运行状态。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基于加权平均的数据层融合、基于特征提取的特征层融合以及基于决策规则的决策层融合。通过数据融合,可以消除数据间的冗余和矛盾,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设备状态评估和故障预测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
3.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智能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采集和融合后的设备运行数据,构建智能预测模型是实现预测性维护的核心环节。机器学习算法在设备故障预测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如支持向量机(SVM)能够在高维空间中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适用于处理小样本数据的故障分类和预测;随机森林算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进行投票决策,对噪声数据和异常值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可用于复杂故障模式的识别 。深度学习算法中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能够有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捕捉设备运行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预测设备性能退化趋势方面表现出色。在构建模型时,首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等操作,然后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和参数优化,最后使用测试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结构和参数,使智能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设备故障发生的时间和类型,为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预测性维护全流程策略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预测性维护全流程策略涵盖维护决策、维护计划制定和维护资源调度等多个环节。在维护决策方面,根据智能预测模型的结果,结合设备的重要性、维修成本、生产计划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维护以及采取何种维护方式。例如,对于关键设备且预测即将发生严重故障的情况,应立即安排停机维修;对于故障风险较低的设备,可适当延迟维护时间,以减少对生产的影响。在制定维护计划时,充分考虑设备的运行周期、维护周期以及维护所需时间,合理安排维护顺序和时间窗口,确保维护工作不影响正常生产。同时,对维护资源(如维修人员、备件、工具)进行优化调度,根据维护任务的需求,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此外,建立维护效果评估机制,对维护后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维护策略的有效性,以便不断优化预测性维护策略,形成闭环管理。
5. 预测性维护策略的实际应用与效果验证
以某大型制造企业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对预测性维护策略进行实际应用和效果验证。在该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上部署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构建基于 LSTM 的智能预测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模型成功预测了多起设备潜在故障,如电机轴承磨损、变频器散热风扇故障等。根据预测结果,企业提前制定维护计划,准备相应的备件和维修人员,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完成了设备维护工作。与实施预测性维护策略前相比,该生产线设备故障率降低了 40% ,停机时间减少了 35% ,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 25% ,同时维护成本下降了 15‰ 。实际应用案例表明,预测性维护策略能够有效保障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结束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策略研究是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途径。面对未来工业发展的需求,预测性维护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向着更智能、更集成、更协同的方向发展,为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效稳定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莎莎. 变电设备状态评估与预测性维护研究[J]. 光源与照明,2025,(03):124-126.
[2]李军.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智能监测与维护技术研究[J].科技视界,2025,15(09):4-6.
[3] 张 伟 . 铁 矿 山 电 气 设 备 的 维 护 途 径 [J]. 中 国 金 属 通报,2025,(0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