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苏学军
巫溪县卓力实业有限公司
摘要:工程造价审核在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具有关键作用,影响投资合理性与资金使用效率。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常出现定额套用不当、资料不全、量差误算等问题,影响审核质量与工程经济效益。本文围绕当前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典型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结合行业实践,提出具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包括审核制度优化、技术工具应用与人员素质提升等内容,为提高审核准确性与规范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核问题;对策研究
一、工程造价审核中常见问题的表现形态
(一)计价依据理解偏差导致审核标准失真
在工程造价审核过程中,不同参与方对定额条款、政策依据与市场信息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同一工程项目在审核过程中呈现出较大数据差距。审查人员在对计价依据进行解释时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内容存在主观判断与经验套用现象,未能充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核对。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变更或工艺调整未能同步更新造价文件,造成已审价款未能真实反映实际成本。审核单位与施工单位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存在时滞与缺漏,进一步加剧审核不确定性。审查人员未能准确识别价格构成要素,对人工、材料、机械价格调整缺乏科学分析,容易形成价格误判,影响审核结论的严谨性与专业性。
(二)审核资料不完整影响计量准确性
造价审核的基础在于资料完整、信息真实,一旦审核资料缺项或存在逻辑漏洞,将直接影响工程量计算与费用认定的准确程度。部分单位在送审时未能按要求提供完整的设计图纸、合同文件、签证变更资料等关键依据,导致审核人员只能根据片面信息进行判断,难以确保审核结论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建设过程中,实际施工过程与合同文件偏差较大,但资料更新滞后,缺乏有效的变更记录与签证证明,造成审核依据模糊不清,影响后续工程结算的准确执行。缺乏统一的资料归档标准与电子化管理机制也是导致资料缺失的重要原因,不利于资料的长期保存与跨部门调阅,增加了工程造价审核的工作负担与专业风险。
(三)工程量计算与计价方式存在误差
在审核实际操作中,由于图纸复杂程度高与计算依据多样,工程量的准确性受审核人员专业能力与经验影响较大。部分人员在审核时未采用精确计算,而以经验预估或类比方式进行判断,导致关键构件数量、施工工序长度、材料损耗率等出现偏差。部分项目采用新型结构或非标准施工方法,而现行定额缺乏相应计价条目,审核人员在选择定额时出现匹配偏差,造成造价评估结果失真。部分工程量清单编制不规范,项目描述模糊、内容重复或缺漏,使审核工作难以精准对接实际工程内容。审核中还存在复核机制薄弱、审核痕迹不清晰等问题,缺乏有效的逻辑验证流程,难以保障工程量审核的系统性与数据的可追溯性。
二、提升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系统对策研究
(一)建立统一标准体系规范审核依据适用逻辑
规范审核工作的核心在于明确统一的审核标准与依据适用逻辑,从根本上解决因理解偏差导致的审核分歧。应在行业层面建立涵盖工程类型、施工工艺、计价规则与政策条文的多维审核标准库,将常见工程类别与其适用计价标准进行系统整理,为审核人员提供统一的操作参考。推动各地造价管理机构制定差异化但兼容的地方性审核细则,在保持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区域市场特点,提升审核的现实适配度。在实践中应通过案例集方式对常见审核问题与处理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审查案例数据库,便于审核人员查阅参照。强化对审核解释权的归口管理,明确对疑义项目的处理权限归属,防止因自由裁量导致审核判断随意性上升。依托制度体系与标准指引,为工程造价审核建立统一的判断框架与逻辑基础,提高审核过程的一致性与公信力。
(二)推动审核资料电子化构建智能管理平台
工程造价审核对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可溯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建立电子化资料管理系统是提升审核效率与准确性的关键支撑。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启动阶段统一资料归档标准,明确各阶段需提交的图纸、合同、施工日志、变更签证等文件清单,确保资料体系的完整性与结构性。审核机构可引入基于区块链或加密存储技术的电子资料平台,实现资料上传时间、修改轨迹与访问记录的全流程留痕,提升资料管理的可信度与安全性。平台系统应具备自动比对与差异识别功能,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图纸变更、合同调整进行实时监控并提示审核人员更新审核口径。通过资料电子化可实现远程协同审核、多方共享验证与历史资料调用,为多项目并行审核提供技术支撑,减少纸质资料传递与重复核算的时间成本。数字化管理将有效解决因资料遗失、归档混乱而引发的审核误差,提升审核工作的系统性与数据的透明度。
(三)强化专业培训机制提升审核队伍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审核工作对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与政策理解的要求较高,审核人员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审核质量的高低,应通过构建系统化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审核队伍的专业素质。培训内容应涵盖定额标准解析、图纸识读技能、市场价格趋势分析、法律合同条款理解等多领域知识,确保审核人员具备应对复杂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推动行业内建立注册造价审核师资质认证制度,对审核从业者设定持续教育与专业评估要求,形成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职业发展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模拟审核演练、错案解析与案例讨论等形式增强实务操作能力,提高审核人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战水平。推动建立专家指导机制,对重大工程审核进行技术把关与方案论证,为普通审核人员提供经验支持与决策参考。构建良性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工程造价审核行业整体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
(四)引入辅助审核技术完善数据支撑与逻辑检验
技术工具在工程造价审核中可实现高效识别、逻辑纠错与辅助决策等功能,是推动审核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应用工程量识别软件对设计图纸进行结构建模与自动计量,可快速完成关键构件识别与工程量汇总,减少人工计算误差。通过计价系统与市场价格数据库连接,实现材料价格、机械租赁费等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对比验证,防止报价虚高或低估现象。在审核流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与归纳,形成对疑难项目的处理建议与相似案例推荐,提升审核的逻辑性与判断力。建立数据校验算法体系,对项目之间工程量分布、预算构成、单价变化进行多维比对,发现潜在异常指标并发出预警。通过技术与数据融合可有效实现审核流程的可视化与智能化,提升审核效率的同时增强结论的说服力与依据完整性,助力工程造价审核迈向系统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
结束语:工程造价审核作为控制项目投资、保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管理水平。通过健全审核标准体系、完善资料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推动技术融合,能够系统提升审核工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性,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健康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工程造价审核中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析[J].建筑经济,2023,43(02):67-72.
[2]刘春燕.工程造价审核机制优化路径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3,39(05):108-114.
[3]王志峰.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与审核实务研究[J].施工技术,2023,52(04):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