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推广中的技术传播断层与农技服务模式创新
刘云龙
内蒙古扎兰屯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162650
摘要:在玉米新品种推广过程中,技术传播断层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突出瓶颈。研究发现,科研机构与生产端的衔接断层、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滞后、区域性适配技术方案缺失,共同构成'良种难配良法'的推广困局。这种知识供给与生产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不仅造成新品种增产潜力释放不足,更暴露出传统农技服务体系在组织架构和服务效能上的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推广;技术传播断层;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参与式推广;数字化农技服务
一、玉米新品种推广的结构性矛盾解析
科研机构实验室里的高产玉米品种,为何总在田间地头遭遇"水土不服"?这个困扰农业技术推广的经典难题,折射出我国农业技术传播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西北某玉米主产区的实地调研中发现,某农科院培育的抗旱新品种在实验田亩产可达800公斤,但实际推广中农户平均产量不足600公斤。这种"断崖式"产量落差背后,是科研端与生产端难以弥合的系统性断裂。
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往往聚焦于品种选育的生物学特性,却忽视了区域性种植技术的配套研发。以黄淮海地区为例,同一玉米品种在砂质壤土与黏重黑土中的施肥方案差异可达40%,但多数推广材料仅提供标准化栽培指南。这种"一刀切"的技术指导模式,导致农户在遭遇倒伏或病虫害时缺乏应急处理能力。某省农技站的跟踪数据显示,因不当施肥造成减产的比例占技术应用失败的32%,暴露出技术方案在地化适配的严重缺失。
基层农技队伍的"知识老化"加剧了技术传播断层。在东北某农业大县的调查显示,乡镇农技员中掌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的不足15%,多数人仍停留在传统栽培技术指导层面。这种知识更新滞后直接导致"技术翻译"功能失效,科研机构的前沿成果难以转化为农户可操作的生产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农业经营主体的代际更替使认知鸿沟持续扩大——老一代农民依赖经验种植,新生代农民虽具备智能手机使用能力,却缺乏甄别网络信息真伪的素养。
区域性气候变异正在重塑技术传播的底层逻辑。云贵高原近年频发的季节性干旱,使原本适合温带气候的玉米品种出现大规模适应性障碍。某跨国种业公司的监测报告揭示,其推广品种在相同积温带不同海拔地区的产量波动幅度可达±25%。这种自然条件的空间异质性,要求农技服务必须构建"一地一策"的技术解决方案。但现实困境在于,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气候大数据与品种特性匹配的决策模型,导致"良种配良法"的承诺往往落空于最后一公里。
二、参与式农技推广的范式重构
当传统农技推广的"喇叭式"宣讲遭遇农户的"左耳进右耳出",陕西杨凌示范区的实践给出了破题新解。当地构建的"科研团队+种业公司+家庭农场"三位一体协同平台,让农艺专家与种植能手在玉米地里结成技术联盟,通过浸种催芽现场教学、倒伏应急处理演练等场景化培训,使技术要领转化为肌肉记忆。这种"做中学"的参与模式,使郑单958品种的配套技术到位率提升至83%,较传统推广方式效率提升近两倍。
农民田间学校的"角色反转"设计重塑了知识传递路径。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农技员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农户组建"问题诊断小组",通过观察不同密度试验田的穗位变化,自主推导出合理密植公式。这种参与式学习不仅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5%,更培育出200余名具备技术辐射能力的"土专家"。安徽蒙城建立的"田间问题墙"机制,将农户的68类种植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催生出抗穗腐病品种选育等7项实用技术。
数字化工具与实体平台的融合催生技术传播新生态。金丰公社开发的"玉米管家"APP,将品种特性数据库与农户地块信息对接,自动生成播种方案。山东乐陵的"扫码溯源"示范田,通过手机扫描植株二维码,即可观看整地、播种、化控等12个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操作视频。这种可视化传播使技术转化周期从传统模式的3年缩短至1个生产季,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提升40%。
三、数字化服务的双刃剑效应
田间地头的智能手机屏幕亮起时,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知识传播的时空边界。金丰公社开发的农技APP将病虫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专业农艺师水平,农户只需拍摄玉米叶片上传,系统即可在15秒内反馈诊断结果并推荐防治方案。这种即时响应机制有效缓解了基层农技人员不足的困境,在河南滑县的试点中,数字工具使技术咨询响应速度从传统模式的72小时缩短至实时交互。但屏幕背后隐藏着新的知识壁垒——某县农业局的调研显示,能够熟练操作农技APP的农户中,45岁以上群体仅占23%,且多依赖子女协助完成视频学习模块。
数字平台构建的虚拟课堂正在突破传统培训的物理限制。灵台县农技中心制作的短视频教程,通过分解播种机调试、化控剂配比等操作步骤,使技术要点的记忆留存率较现场培训提升40%。云端知识库的24小时访问特性,完美适配农业生产的时间弹性需求。安徽种业龙头企业搭建的在线问诊平台,通过整合200余名专家资源,实现从品种选择到收获储藏的全周期技术护航。这种"数字农艺师"服务模式在东北黑土地推广中,使农户对新品种的技术信任度提升至78%。
技术赋能的背面是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在云贵高原的梯田地带,4G网络覆盖率不足60%的现状,使农技APP的定位服务功能沦为摆设。某跨国企业的智能灌溉系统推广受阻案例显示,即便在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华北平原,仍有35%的种植户因流量资费顾虑放弃使用云端服务。更隐蔽的障碍来自认知维度——冀中平原的跟踪调查发现,能够正确理解"积温带"概念的农户中,初中以下学历群体占比不足18%,这使得精准播种模型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数字工具与实体服务的融合创新正在开辟破局路径。山东乐陵试点的"数字驿站"模式,在村级供销社设置智能终端机,配备经过培训的协管员辅助农户使用系统。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服务使APP注册率从32%跃升至67%。更值得关注的是头部种业公司的实践创新,隆平高科在推广抗逆新品种时,将二维码溯源系统与农资配送网络结合,通过扫码激活技术指导视频观看功能,成功实现数字服务与实体产品的价值捆绑。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为突破数字素养壁垒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
四、需求导向型服务体系构建
在农业技术传播的深水区,种业公司全程托管服务正成为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抓手。中种集团在黄淮海地区推行的"品种+技术+服务"套餐模式,通过土壤墒情监测、品种特性匹配、水肥方案定制三重保障,使技术到位率提升至新高度。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将科研端的品种优势转化为生产端的经济效益,农户只需按产量支付服务费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技术采纳的资金门槛。更值得关注的是,托管服务商建立的动态反馈系统,能够实时收集田间数据并反哺品种改良,形成"需求-研发-应用"的闭环迭代。
政府购买农技服务的制度创新为体系构建注入政策动能。江苏试点实施的第三方技术评估机制,由农业合作社对服务供应商进行效果评级,政府根据验收结果阶梯式支付服务费用,确保技术推广的实效性。这种"以效付费"的契约模式,在苏北玉米产区成功培育出12家专业化农服组织。针对数字素养鸿沟,浙江实施的"银龄跨越计划"颇具启示——由大学生村官结对指导种植大户掌握智能终端操作,配套专项培训经费保障,使50岁以上农户的APP使用熟练度显著提升。
技术方案的精准定制需要构建多维数据支撑体系。安徽宿州建立的"天地空"立体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和物联网传感器数据,为每个家庭农场生成专属的植保方案。当系统监测到某地块叶面湿度持续超标,会自动触发菌核病预警,并推送至农户手机端。这种预判式服务使病虫害防治窗口期从3天延长至7天,大幅降低生产风险。品种适配性难题的破解则依赖于持续的本土化改良,山东农科院与登海种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针对盐碱地特性定向选育品种,使过去无法种植玉米的滨海滩涂地实现亩产突破。
服务体系的可持续运转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升级。黑龙江实施的"乡村技术经纪人"培养工程,从返乡青年中选拔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擅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赋予其技术推广补贴发放权和质量监督权。这批活跃在田间的"带证专家",成功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从35%提升至82%,展现出人力资本投入的乘数效应。
破解技术传播断层难题,本质在于重构知识供给与生产需求的匹配机制。通过构建'科研-市场-农户'联动的需求导向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种业公司的市场驱动效应,配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保障,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技术扩散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农技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必须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步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技术渗透。这种系统性创新不仅关乎单品种推广成效,更为构建智慧农业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俞平高. 甜玉米新品种推广模式的探讨[J].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2): 23-27.
[2]翟赋.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模式分析[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 37(1): 77-78.
[3]陈志辉. 玉米栽培关键技术的集成和推广[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8):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