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播报到双向共创:新媒体主持的“用户参与式”模式研究
江子炀 马天睿 冯可曼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引言
传统时期主持人的角色是以“单向播报”为中心,信息传递是线性的,是一种单点到多点的形式。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直播、弹幕、短视频),人们实现了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到信息创造者的转变,这对于主持人的职能、语言和传播方式都有一定的创新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用户参与式”主持的新形态。基于此笔者结合有关论述,对“用户参与式”主持特点、作用以及其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论述。
二、新媒体主持的“用户参与式”模式特征(一)传播权力重构: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不同于传统主持的话语权力集中在主持人手中,媒介化的新媒体平台(抖音、B 站等)下的弹幕与实时评论功能赋予用户即时反馈的能力。CCTV 新闻新媒体节目《主播说联播》选取精彩评论穿插其中并随机应变地进行互动式的回应,进而形成了以“主持人-用户”为主要角色的对话式传播场域,消解了此前的单向传播格局。
(二)内容生产协同:UGC 与PGC 的融合
UGC 是主持流程中的重要部分,比如,电博会播中的主播,常常根据网友在评论区问的问题来换接口吻、增加口吻氛围,还可以让观众上台试用产品,那么就会有“用户需求主持人响应内容优化”的这样一个闭环。
(三)场景化互动:即时性与沉浸感增强
基于技术的新媒体主持通过提升场景关联度来增强联结力,比如“喜马拉雅”的互动式音频直播节目中,观众能以语音弹幕方式提问主播问题,主播随向作出回答,给听众一种“共时性”的感觉。
三、“用户参与式”模式对主持(一)专业能力的拓展需求
主持人是“传播者”和“协调者”,直播中会有大量的实时有效信息以及互动需要主持人的实时把控;另外就是一些传统主持人往往没有直播经验或者现场反应速度慢而产生直播的“互动脱节”现象。
(二)内容导向的平衡困境
过度追求用户互动会走向娱乐化,例如有些综艺节目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度,任意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反而会让这个内容失去自身的公共价值。
(三)技术工具的适配压力
利用VR、AI 弹幕分析等技能的应用都要求主持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在2023 年某卫视春晚上的“全息投影主持”,因为技术故障而造成一定的互动时滞,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
四、优化策略与行业启示(一)强化互动设计:构建“预设-生成”双轨流程
主持人要事先确定好节目的互动部分(即投票、问答等部分),留有余地可以临场发挥,如科普类节目《博物志》播客设置的“听众来信”板块,既保证内容质量又能满足观众的参与感。
(二)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网感”与边界意识
主持人需要学一些“玩梗”的网络用语,但是不要土、不要低俗,正如央视的主持人王冰冰做到“接地气”又不失专业性。
(三)技术赋能:善用工具而非依赖工具
对轻量级的互动插件(如弹幕关键词过滤)加强,简化操作,增设技术应急预案以保证互动的连贯性
五、结论
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主持人从传统的单向式播报转变为与受众的互动式共创;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参与者、传播者。“用户参与式”的主持方式强化了互动性、沉浸感等要素,但要求主持人的专业水准、内容控制力、对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
未来的新媒体主持或将呈现出更多交互性、更具沉浸式观感、更加精准化管理的特点,但是从本质上讲,新媒体主持的核心还是人的连接,是人和人的连接,因此这项技术只是利用工具来达到主持目标的结果,并不是目的本身。主持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专业性情况下,掌握与用户之间的“共舞”,才有温度、有价值可言。
参考文献
[1] 彭兰.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2] 喻国明. 传播学视野中的用户参与价值重构[J]. 新闻与写作, 2022(5): 12-18.
[3]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 2023 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R]. 2023.